在江蘇揚州市區東郊,有一座雙忠祠,內祀明代抗倭英雄晏銳、朱裒(p?u)。但鮮為人知的是,朱裒這位抗倭英雄是十堰人。
朱裒,字崇晉,明嘉靖年間(1522-1567年)舉人,抗倭英雄。明萬歷年間,朱裒出生于鄖西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朱德曾任江西鉛山縣丞;弟弟朱褒是舉人,曾任山東滕縣縣令。朱裒少時聰穎好學,胸懷大志且忠勇剛毅。有一次,他在父親府上看邸報,讀到一個死諫大臣的事跡時,他感嘆道:“我如果處在這個地位而不能像此人一樣,就不是大丈夫!”
明嘉靖年間,朱裒在湖北鄉試中舉,初任河南鞏縣教事,不久升遷到陜西武功縣做知縣。當時的武功縣,官商勾結,權貴富豪橫行鄉里,積弊甚多,民怨極大。朱裒到任后,鐵面無私,打壓豪強,深受百姓敬仰和愛戴,稱他為“鐵漢”。后來朱裒升任揚州府同知(正五品),他離開武功縣時,挽留他的老百姓站滿了道路,多達萬人。
揚州素以富甲天下著稱于世,明代中葉,倭寇屢次侵擾中國東南沿海,揚州更是為倭寇所覬覦;倭寇常常由通、泰二州,劫掠揚州財富。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分三路進犯揚州,沿途燒殺搶掠,直逼揚州城下。揚州都指揮張恒、千戶羅大爵等率兵迎戰,都不幸戰死。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第二次侵擾揚州,從鎮江渡江入沙河至揚州東郊登岸,沿途燒殺擄掠,焚劫城外店肆及民居近200家,殺死或淹死百姓數千人。時任揚州府同知的朱裒率部同倭寇激戰于揚州城東郊的沙河,重創倭寇,斬殺倭寇首領1人,奪回許多被擄人口及牲畜,倭寇敗退。不久,不甘心失敗的倭寇組織大軍進行反撲,很快迫近揚州城東門。大敵當前,朱裒毫無懼色,和高郵衛經歷晏銳一道,率領兵士迎戰,終因寡不敵眾,晏銳、朱裒均戰死沙場,但倭寇也因傷亡慘重而敗退,揚州城得以保全。
朱裒以身殉國后,揚州、武功以及家鄉鄖西百姓萬分悲痛,紛紛以各種形式表示哀悼、寄托哀思。在揚州,人們為他立祠祀奉。在武功縣,人們為朱裒修祠,作詩頌慕。在家鄉鄖西,人們在城內建“登雋”、“聯璧”兩坊來歌其功德,以示懷念。明朝廷為旌表晏銳、朱裒的功績,追贈晏銳為府制、朱裒為右參議,并在揚州立祠祀奉二公,賜額“雙忠”,即雙忠祠。(轉自:秦楚網)
朱裒:十堰走出的抗倭英雄
時間:2013-08-23 10:27:39
字體:
小
中
大
打印
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