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溪》7月31日訊:時下,隨著青壯勞力相繼外出創業和移居城區,在交通相對閉塞的貧困山區偏遠村莊,只剩下不愿和無法離開故土的老人,致使農村“空巢老人”家庭數量急劇增加,“養兒防老”的傳統模式漸行漸遠,農村老人的養老難題日益突出。主要體現在養老有“四難”。
一是獨居老人生活自理難。在農村的很多家庭,因多種原因和家庭矛盾,老年人不能與子女們共同生活。通常,兒女結婚后相繼與老人分開生活,分家時,老人們還能夠從事體力勞動,隨著年齡的增加,進入晚年,獨居老人只能自耕自種自食其力,身體越來越差,干不動了就沒吃沒穿,動不了就沒錢花,患病后無錢醫治,只能拖一天是一天,活一天是一天,結果是油盡燈枯。
二是分開贍養讓老年人生活幸福難。在農村很多家庭,老年人由子女按比例分攤生活必需的糧食和零用錢,有一部分兒女們為了“公平”贍養老人,將老父老母拆散贍養,一個兒子養活爹,一個兒子養活媽,活生生將二老拆散。因在贍養老人問題上,兄弟姐妹之間發生各種矛盾,在贍養老人方面各搞各的,養活爹的兒子不管媽的事,養活媽的兒子不管爹的事,包括為老人送終也都是各負擔各的。
三是兒女贍養老人保障難。相當一部分農村老人晚年被兒女們輪流養老、分攤養老、雇傭贍養、寄養,但不管是哪種贍養方式,老人的贍養問題都難以得到保障:輪流養老,輪到哪個兒女家,老人就在哪個兒女家吃住,身體好時,兒女們高興,而患病時輪到哪家,各種矛盾就來了,老人們吃的是“臉色”飯,吃的是“受氣”飯;分攤養老,有的老人兒女多,但兒女們在老人的贍養費上相互推諉,應負擔的老人贍養費成了兒女們相互之間鬧矛盾的 “導火索”,有的兒女們為此相互間還成了仇人,老人在生活上被兒女們當成累贅,內心痛苦,而贍養費也難以得到及時、足額保障,老人吃了這頓愁那頓;雇傭贍養和寄養養老,老人雖然生活有保障,但難享天倫之樂,尤其是一旦生了病,兒女們不在身邊,也沒有知心貼心人細心照顧,更覺晚景凄涼。
四是老人合法權益維護難。一個是經濟贍養權益維護難。農村中絕大多數老年人養老生活無保障,目前國家給年滿60周歲的老人每月發55元養老金,但兒女們孝敬老人沒有硬性的經濟贍養標準。第二是老人婚姻權益維護難。在農村,老年人再婚問題最難解決,有的老人過了幾十年單身生活,想再婚的話,既受世俗觀念影響,又受子女們意愿的牽制。三是財產權益維護難。現實生活中,很多兒女們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卻不管老人生活的苦與樂,有極個別兒女不但不拿錢贍養老人,還將國家補貼給老人的養老保險金占為己有,還有的侵占老人房產,影響老人生活。
農村養老 “四難”問題,希望能引起各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視,并予以解決。(竹溪縣紀委:李尚金)
農村養老有“四難”
時間:2013-07-31 08:14:00
字體:
小
中
大
打印
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