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秦楚網(十堰晚報)
記者 章新俊 實習生 呂彬涵
岳飛是民族英雄,他的英雄事跡被后人通過各種方式演繹,其愛國精神也被不斷發揚光大。眼下電視劇《精忠岳飛》正在熱播,作為熱播大劇,各衛視紛紛和岳飛拉關系,爭奪“正宗岳飛”的名號。岳飛一生有7年時間屯兵我省,后來他被追封為“宋岳鄂王”,足見他在湖北建立了多大的豐功偉績。專家也認為,岳飛在我省達到了人生輝煌,而其后裔在我省各地生活,亦有人說岳飛曾在十堰親征。連日來記者查閱眾多資料發現,盡管并無詳實記載顯示這位英雄來十堰親征,但現有資料可以佐證的是:岳飛和十堰確實有著一定淵源。另外,從岳飛1136年出兵路線來看,他是有可能來過十堰征戰的。
岳飛曾來十堰征戰?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公元1134年,身在鄂州(今武漢武昌)的岳飛,登上巍峨聳立江畔的黃鶴樓,南方寇患雖平,但中原大地仍在敵人的鐵蹄蹂躪之下,岳飛遂提筆抒懷,寫下了《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表達渴望收復失地進行北伐的強烈心愿。
他依賴湖北人民,湖北人民敬仰岳飛,大家對岳家軍赫赫戰功和嚴格紀律尤為欽佩,雙方結下了深厚感情。“岳飛率統制官王萬等自鄂渚趨襄陽,命軍士毋得殘民禾稼,皆秋毫不敢犯”便是個很好的例子。
岳飛一生有7年時間(公元1134年—1140年)屯兵我省,并把指揮部設在這里。岳飛憑借襄鄧大捷,以僅有32歲的年齡被封為侯(武昌郡開國侯)。
岳飛在我省駐守期間,曾在全省多地親征。歷史上,鄖西上津、湖北口等地曾被金人控制。南宋時,金人多次侵略商洛和上津,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岳飛部將王彥收復上津。次年,金兀術派人求和,劃金錢河上游鶻嶺關為兩國分界線。而湖北口素有“秦之咽喉,楚之門戶”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據傳岳飛曾在此血戰。
從岳飛1136年出兵路線來看,他或其部下當時沿漢水到達今老河口和丹江口兩市,又沿著丹江、淅水進軍欒川、商州、伊陽等地,看來他或其部下的確曾在丹江口逗留過。
此外,根據我國歷史學家,曾任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的鄧廣銘所著《岳飛傳》一書來看,書中也記載著1136年岳飛當時“直搗中原”,“岳飛改任湖北、襄陽兩路(襄陽路不久即改稱京西路)宣撫副使,進駐襄陽,作直搗中原之計”。由此可見,岳飛或其部下是應該到達過丹江口的。
不過遺憾的是,記者查閱了包括《同治鄖陽府志》在內的眾多資料獲悉,并無其親征的記載。
竹溪有個岳王村
岳飛以武昌、襄陽為基地,在我省進行了有名的三次北伐。他在鄂期間,建立了巨大功勛,亦是在湖北達到了其人生的輝煌,后來他的最高封號便為“宋岳鄂王”(系被追封)。
可誰曾想到,就是這樣一位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最終卻被迫害致死。1140年,岳飛揮師北伐,先后于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兩年后的1月份,朝廷最終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殺了岳飛。當然,在其遇害之后,湖北的老百姓更是以不同的方式祭奠這位大英雄。時至今日,在我省還有十余處與岳飛有關的遺跡,包括黃鶴樓公園的岳飛亭、武昌忠孝門,漢口還有岳飛街,岳飛的道德正在被發揚光大。
其中,在武昌小東門附近曾經就有岳王廟,被稱為“三大岳王廟”之一,可惜的是,1938年武漢抗日保衛戰前夕,該廟被炸毀。據清代《黃梅縣志》、《岳氏宗譜》記載,當年岳飛被害于風波亭之后,秦檜密令追殺岳飛家族。岳飛的孩子為避滅門之禍,逃至黃梅苦竹鄉養馬村聶家灣。后來死后就埋葬于此,“岳墳”墓前立有一塊石碑,供后人憑吊忠魂。后來,“岳墳”成了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實際上,湖北人民是不可能忘記岳飛的,不僅是武漢、黃岡等地。就連十堰,也有岳飛廟以及與岳飛有關的地名。其中,在竹溪蔣家堰鎮,有個村子叫岳王村。資料記載,這個村子跟岳家軍曾在此作戰有關。另外,竹溪還有岳王廟(當然,對于該廟宇也有說叫“藥王廟”)。那么,這個廟宇是否真和岳飛有關系?查閱資料僅有只言片語,無非常詳實的史料。
岳飛后裔在十堰繁衍
史料記載,岳飛有五個兒子,分別是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和岳霆,岳飛后裔更是遍布我省黃梅、武穴等多地。其中,在十堰也有分布。岳霆的后裔在竹山縣、竹溪縣有分布。在竹山縣境內,主要分布于秦古鎮小河村及竹坪鄉安河塘村等地,兩處岳姓人口在500余人,竹山縣城居住的岳姓中也有居民是上述兩鄉鎮遷入的。這支岳霆后裔系岳飛第二十一代孫岳秀之后代。竹溪縣境內居住的岳霆后裔主要分布在蔣家堰鎮龍山村,居住約百戶,人口400余人。居住在蔣家堰龍山村的這支岳霆后裔也系岳飛第二十一世孫岳秀的后代。
清嘉慶年間,上述兩縣岳霆后裔從我省黃梅大河鋪攜家眷,帶著家譜,遷往竹山縣秦古鎮,當時到此地以插草為記,家譜仍保留至今,在《岳氏合族家譜》的家譜中,記載有宋朝勅命、圣旨賦詩、王侯行略、上章跋敘、追復溢議、賜溢謝表、浩文等。
此外,根據《岳飛家史考》等有關記載,除了岳飛后裔遷入上述兩地外,房縣、鄖縣也有其后裔。大約在清末,二十二世孫岳成、岳永忠、岳永謀、岳永吉、岳永祥等遷入房縣。清中晚期,十九世孫岳開智、岳開信遷入鄖縣等地。
武當形意拳與岳飛有關?
岳飛是抗金名將,其馳騁疆場,身經百戰,身手也是十分了得。當然,更有武當內家武術流派之一的形意拳屬岳飛所創一說。
武當武術體系龐大,太極、形意、八卦、太乙、八極、乾坤等,各具魅力。而一般來說,形意拳與太極拳、八卦掌并稱為武當內家武術流派的三大支柱。它的起源與北宋時武當丹士張三峰有聯系,而與元明時期太極拳的集大成中興者武當丹士張三豐也有聯系。
武界先驅凌善清在其《形意五行拳圖說》中云:“北宋時有張三峰,隱武當為黃冠,究心達摩術者若干年,得其玄奧,乃盡棄少林之成法,而一以練氣為主。有從之者即授以形意拳以為由練習之初步,成效既著,學者蜂起。世人遂名之曰‘內家’,而稱少林為‘外家’。而形意一拳,至是遂為內家所專有矣。”
還有一種記載認為,形意拳為南宋名將岳飛所創,明末山西蒲州人姬際可于終南山得傳。清乾隆15年,佚名氏在《六合拳序》中云:“(岳飛)精通槍法,以槍為拳,立一法以教將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測。”
在我國著名武術家關永年編著的《形意五行拳術》一書中,根據形意拳諸多前輩的口傳,記述稱:“相傳形意拳源于六朝時天竺僧達摩祖師所創的‘易筋’經,旨在養氣。后經北宋人張三峰于武當山悉心揣摩得其玄奧而形成拳術。至南宋時名將岳飛深得武當派所傳之拳術,為抗擊金兵,根據各種動物具有的技能又創編了各種技擊拳法,著譜傳授,教練士兵。后經遼、金、元、明各朝,雖然仍有傳人,可其史不詳,無從考究。”
也有說法,岳飛所得內家武技,傳自無名游僧。從岳家軍常駐鄂的地域關系看,這名游僧有可能來自武當山。
遺憾缺少足夠史料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首氣壯山河、傳誦千古的名詞出自岳飛之手,表現了他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洋溢著愛國主義精神。
對于岳飛,世人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人們對他的仰慕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大家都希望自己所在地曾有岳飛的蹤跡。那么,岳飛到底是否在十堰征戰?武漢科技大學教授、武漢岳飛研究會副會長孫君恒則表示,并不知道岳飛與十堰是否有關系,“如果(岳飛曾征戰十堰)這個事情真實的話,那么對于研究岳飛是非常有價值的。”岳飛戎馬一生,在很多地方都曾征戰,即便是來過十堰也不足為奇,再說岳飛所去過的地方更不可能都一一記錄在案。如此來想,沒有史料記載也合乎情理。
市圖書館研究員康安寧也認為,盡管史料上并無太多記載,“但從地域角度上來說,岳飛畢竟曾在襄陽駐守,若真來過十堰征戰也不是不可能。”
岳飛是否來過十堰?是親征?還是安排部下征戰?……我們不得而知,有待后人做進一步研究。但專家認為,從目前已有史料可以佐證的是,無論是其親自來,還是安排手下人來,岳飛和十堰都有著一定淵源,亦不排除他本人來過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