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俊
隨著潘口水電站投產發電和白沙河水電站即將建成,兵營鄉泉河、匯灣河流域將形成面積達5萬畝的寬闊水面,鄉情隨之發生深刻變化,以前兩河(泉河、匯灣河)流域的大部分良田沃土被高峽平湖取而代之,農業基礎嚴重削弱,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但是,庫區水面的形成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從某種意義上說,地處電站庫區,成為兵營鄉最大的鄉情。面對鄉情的變化,“三農”問題將如何破解,經濟發展將如何轉身,是擺在當前庫區發展面前的首要問題。因此,要加快推進潘口水電站兵營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進一步審視鄉情,整合資源,調整結構,科學編制庫區發展規劃,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變庫區優勢為發展機遇,方能實現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進而推動庫區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編制庫區發展規劃是實現庫區科學發展的需要
1、編制庫區發展規劃是庫區經濟轉型的現實需要。兵營鄉位于竹溪縣東南部,距縣城63公里,東鄰竹山官渡、西與縣河接壤、南與匯灣交界、北與新洲相連,全鄉轄17個村,70個村民小組,4139戶15424人,其中農業人口14980人,工業人口265人,第三人口179人,分別占總人口的97.1%、1.7%、1.2%。有“兩類人口”3908人,占到總人口的25.3%,全鄉山大人稀現象較為突出,平均人口密度僅有92.5/km?,城鎮化率僅為16.6%,境內地勢南高北底、垂直落差大,大致可分為南部深山區、中北部中山區和兩河河谷平壩區。2008年以來,潘口、白沙兩大電站相繼開工建設,受電站建設影響,全鄉10個村26個村民小組受到淹沒影響,庫區淹沒耕地2754畝后,人均耕地從1.8畝陡降到0.73畝,而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45畝,就地后靠移民近3000人,占全鄉總人口的19.5%。因規劃不足,兩大電站移民遷建累計缺口資金達2200余萬元。因此,隨著庫區的形成,經濟發展結構發生的深刻變化,特別是農業基礎嚴重削弱,加上移民遷建導致負債累累,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必須因地制宜調整經濟發展思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轉型,方能實現庫區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編制庫區發展規劃是整合庫區資源的客觀需求。當前,隨著庫區的形成,兵營鄉境內多數優質土地資源損失貽盡,人民群眾守著大面積“空殼”山場和水面,如果沒有科學的規劃加以正確引導,必然造成資源浪費、發展無門。但是,隨著庫區水面的形成,庫區經濟發展也迎來了新發展機遇,一是以庫區觀光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將成為庫區發展的新的增長極;二是庫區水面面積較大,適宜發展水產養殖業;三是庫區現有的茶葉產業基礎較好,全鄉有茶葉基地近3萬畝,位居全縣之首;四是全鄉森林覆蓋率81%,生態林業產業也有一定的基礎,加上廣闊的山場資源,有利于發展生態養殖業;五是礦產資源豐富,鄉域內有鈦、鐵、錳、鎳、云母、石墨、檀香玉石、黑板石八大礦產,工業發展前景廣闊。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和挖掘庫區資源優勢,對庫區資源進行再整合,做大做強山水文章,變被動為主動,科學編制庫區發展規劃。因此,編制庫區發展規劃有利于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具有宏觀性、方向性、指導性的決策依據,避免發展的盲目性,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朝著穩定、健康、高效方向發展。
3、編制庫區發展規劃是庫區長遠發展的需要。兵營鄉地處偏遠,基礎設施落后,自然條件差,缺少項目支撐,經濟發展底氣不足,產業發展缺少投入,產業效益仍舊低下,發展速度緩慢,群眾積極性不高。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劃,庫區發展將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即使有短期的效果,那也會是“曇花一現”。因此,編制庫區發展規劃,不僅有利于彌補電站建設形成發展滯后局面,償還電站建設形成的缺口,而且有利于激發庫區群眾發展信心,更有利于實現庫區的長遠發展和科學發展。
二、編制庫區發展規劃應掌握基本方法
1、明確編制庫區發展規劃的主要任務。一是加大社會公共事業的投入力度,優化投資環境,改善庫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二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調動各方力量,發展勞動密集型特色產業,增加就業機會,從根本上解決庫區穩定發展問題;三是把移民安置放在突出位置,基本實現移民“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庫區社會穩定;四是加大教育和培訓投入,提高庫區勞動力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鼓勵勞動力向有就業崗位的地區轉移;五是進一步強化對庫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確保庫區生態環境安全;六是結合產業空間布局和移民安置,推進庫區城鎮化進程,提高庫區城鎮化水平。
2、明確編制庫區發展規劃的重點。一是立足本地資源優勢,按照市場需求,選準特色產業,這些產業主要包括農產品加工業和農產品種植基地、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有市場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和制造業等。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生態、環保、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三是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失業職工和失地農民的最低生活水平,也就是要保證安定的政治局面。
3、明確編制庫區經濟發展規劃的原則。一是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優先解決移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近期規劃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立足于解決移民群眾最迫切、最需要、最現實、最直接的問題,規劃的項目必須是受益面比較廣、見效比較快,直接為移民群眾生產生活服務的項目。二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在分析需要與可能的基礎上,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積極推進的原則,協調各方面加大對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投入。合理確定發展目標,科學規劃,協調發展,保證規劃合理可行。二是堅持以人為本,體現移民意愿,切實維護移民群眾在規劃編制和實施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充分征求移民群眾對項目建設的意見,注意協調好移民和相關影響人口的關系,體現移民村群眾在規劃編制中的參與情況,動員各方面力量促進規劃實施,使移民村群眾真正滿意。三是堅持開發性移民方針,增強移民自我發展能力,在國家的幫扶下,動員移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合理開民利用資源,增強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逐步建立促進庫區經濟發展、水庫移民增收、生態環境改善、農村社會穩定的長效機制。五是堅持保護生態環境,節約利用土地,嚴格保護耕地的方針,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六是堅持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相結合,把庫區和移民安置區放到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和布局的總盤中統籌考慮,結合已有的專業規劃,加強庫區和移民安置區規劃與區域規劃及各專項規劃的銜接,加快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步伐,使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鄉域經濟的一個新興增長點。
三、編制庫區發展規劃必須因地制宜
1、編制庫區發展規劃需正視問題。一是人地矛盾突出。因庫區蓄水淹地、集鎮建設、水天路建設、專業項目復建等占田占地較多,人多地少的矛盾尤為突出。庫區淹沒耕地2754畝后,人均耕地從1.8畝陡降到0.73畝,而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45畝,部分就地后靠安置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2畝;水天路及集鎮周邊占田占地,導致近300人失去土地,村集體既無土地可以調配,移民政策對這部分土地又無補償,矛盾非常突出;庫區基礎設施復建造成部分群眾失去大部分土地,村集體根本沒有機動田地可補充,群眾生產生活十分困難;潘口、白沙兩大電站淹地不淹房農戶失去80%土地,生產生活舉步維艱。同時,加上連年水土流失、地質災害造成現有耕地逐年減少,并且產出效率低下,給廣大人民群眾農業生產帶來較大影響。二是基地設施滯后。從2004年起,一紙停建令使全鄉基礎設施建設幾乎處于停滯狀態。潘口、白沙兩大電站建設到移民的幾年里,由于滑坡、崩塌、邊坡失穩等多種地質災害和水土流失,剛剛復建的基礎設施屢遭水毀,導致交通、水利、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損毀嚴重,大多數村級公路等級低、路況差、通達能力差;全鄉供電線路大多為1992年所建,嚴重老化,每逢刮風下雨都會導致大面積停電,僅2011年停電就大100余次,最長時間可在7天之久;潘口、白沙兩大庫區水面近5萬畝,無一碼頭和渡口,庫區群眾水上養殖無處下河;絕大部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因年久失修,急需修復重建,全鄉有3座病險水庫急需排危整修,現有的32口塘和57條堰渠有效使用率不到30%;60%的人口約9000人存在用水安全問題,算盤山、麻灣、小泉河有近50公里鄉村路需要水泥硬化,富溪河、三吉埡、壇子埡、登高等地有近60公里的出鄉斷頭路需要新修,匯兩路啟動后,登高跨匯灣河大橋急需要架設。三是安全隱患較多。潘口電站蓄水后,多處滑坡點加速下滑,加上水土流失嚴重,庫區沿岸經常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部分庫區村已很難找到適合建房居住的安全穩定地帶。同時,水面較大,庫民為了出行和捕魚,自制水上交通工具,由于缺乏相關管理人員,缺乏救援設備,缺乏相應機構,庫區安全管理難度很大,水上糾紛和非法捕撈時有發生。四是產業效益低下。全鄉現有茶園2.8萬畝,面積規模位居全縣之首,由于缺少投入,品牌不優、產量不高、銷路不暢,導致茶葉產值較低;核桃產業剛剛起步,現在核桃基地6000畝,由于缺乏管理、尚未見效,群眾生產積極性不高,發展難度較大;山場面積大,水面廣闊,畜牧養殖和水產養殖條件較好,但是,由于缺少項目扶持、資金投入較大、市場銷路打不開,發展仍然是“小打小鬧”,不成規模;隨著庫區形成,旅游產業發展前景看好,但由于基礎設施落后,缺少看點、缺乏亮點,沒有景點,發展也很困難。全鄉林業資源豐富,但是缺乏規劃,經營粗放,林業產出率低下。五是生存條件惡劣。全鄉除集鎮條件稍好以外,其余地方農戶居住條件均較差,一是交通條件差,60%以上農戶均不通公路,出行不便、生活艱難;二是住房條件差,80%以上農戶仍住著土木結構房屋,安全無保障,且居住分散,城鎮化水平低;三是生產條件差,由于水土流失、地質災害導致土地資源越發貧瘠,農業產出率低;四是飲水條件差,60%以上農戶未能吃上安全飲水,就連自來水也還有相當一部分群眾就沒有。
2、編制庫區發展規劃需科學定位。首先,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在需要與可能的基礎上,合理確定發展目標,科學規劃,協調發展。其次,堅持以人為本,體現移民意愿,切實維護移民群眾在規劃編制和實施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第三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優先解決移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第四堅持開發性移民方針,在國家的幫扶下,動員移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增強移民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第五堅持保護生態環境,節約利用土地,嚴格保護耕地的方針,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第六堅持“六個結合”,即:與全縣經濟發展規劃相結合,要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制定發展規劃,加快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構建和諧社會。與維護庫區穩定相結合。與發揚民主和集中審定相結合。與改善庫區生產生活條件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與近期規劃和長遠規劃相結合。庫區后期扶持,既要考慮眼前效果,集中財力實施一—二個項目,讓庫區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又要謀劃將來,立足可持續發展,不斷夯實庫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基礎。與推進工作與展示干部工作作風相結合,既要確保按時完成所在片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又要加強協作,發揮交通、農業、林業、教育等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確保規劃全面、客觀、科學,具有可行性。
3、編制庫區發展規劃需統籌兼顧。一是要整合資源。具體做到“七個整合”,即整合林業資源“壘山頭”,結合林權制度改革,有序引導林地流轉,實現林業資源效益最大化;整合河沙資源建料場,結合移民遷建,規范采挖程序,持證開發,使單一采沙場變成建設料場;整合茶葉資源興車間,狠抓基地管理、生產經營、品牌打造、擴能增效,變葉子為票子;整合礦產資源抓開采,鞏固兩家板石企業生產,加快推進鈦鐵礦項目上馬開采,多方招商引資,力爭石墨、云母、檀香玉、鎳、錳等礦產開發盡早投入開采,使項目區群眾靠山吃山、借力發展;整合建筑資源辦企業,以關、停、并、轉、擴等方式,保留產能,扶持一家免燒磚廠成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整合山水資源創實業,做好山上、水上、庫邊文章,按照“山上林果茶、水上魚蝦鴨、庫邊建新村”思路,科學利用廣闊的山場資源,發展茶葉、核桃產業和畜牧業,利用庫區水域發展漁業養殖,借景開發建設庫邊新農村,發展休閑觀光農家樂、漁家樂,使之成為鄉域經濟新的增長點;整合水電資源抓開發,服務已有、在建電站,促進銀杏河梯級電站開發,搶抓潘口電站、白沙電站庫區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文明新農村。二是要調整布局。堅持“發展農業、穩定農村、富裕農民”,積極開展“資源盤存、資金算賬、資產整合”工作,并針對全鄉堅實的茶葉主導產業基礎和豐富的潘口、白沙電站庫區水面資源,結合鄉情民意,進行分區域規劃,以茶葉大鄉為支撐,做好山水文章。即以四條溝、明家梁、趙家河、羅漢灣、登高、迷魂陣等村為主,規劃為茶葉片區,面積達到3萬畝,對基地進一步鞏固、完善、培育、壯大,對生產進一步擴能,合理布局加工車間,對產品抓好深度開發,新上烏龍茶生產,力爭茶葉整體綜合效益達億元,壯起“腰包”;以順風雨、銀杏、雙灣、算盤山、木瓜坪等村為主,規劃為糧油種植片區,啟動低丘崗改造、土地復墾整理項目和小流域治理建設,形成田成方、渠成網、田園路、樹成行格局,確保群眾自食有余;以明家梁、趙家河、羅漢灣、富溪河、小泉河等村為主,規劃為旅游養殖片區,統籌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建設和飲水、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加大政策、資金、項目的傾斜和投入,對5萬畝庫區蓄水面科學開發,實現大中小河溝、水面、池塘相結合,粗養與半精養、精養相結合,逐步達到水面養殖1.6萬畝、網箱養殖2000箱,總產200萬斤以上,收入突破5000萬元,同時開發庫區山水風光旅游行業,逐步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經過3至5年奮斗,真正把兵營建成名副其實的“茶葉大鄉”、“旅游名鄉”。三是要統籌建設。對鄉村道路、安全飲水、退耕還林、能源沼氣、農田水利、土地復耕、扶貧搬遷、地災防治、科教文衛、廣電通訊等項目統籌安排,統一規劃設計,加大聯村議事、聯組議事、聯院議事、聯戶議事的謀劃籌建,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真正實現建設項目見成效,有利于設施農業發展,有利于工礦企業生產,有利于市場網絡形成,有利于城鎮化建設,大力實施基本農田、扶貧開發、不農水、小流域治理等涉及經濟發展類建設項目和麻灣公路、算盤山公路兩條鄉內循環路麻灣石拱橋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大力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加快實施新農村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