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縣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
徐 超
一、正確把握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辯證關系
文化既是旅游的靈魂,還是旅游的生命力,而旅游只是文化的一種載體。若將文化與旅游割裂開來,文化將成為無本之木,而旅游也只能在低層次徘徊不前,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相得益彰。
同時,文化具有明顯的經濟性。雖然旅游是物質的,但它的表現形式卻是文化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區域間文化特質,是培植旅游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旅游開發逐漸向深度發展,文化像一只無形的手支配著旅游經濟活動,只有通過文化創新,才能保持旅游經濟基業長青。從國際旅游發展的經驗來看,旅游業的收益越來越不依靠人數的增加,而是來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產品和特色旅游服務,旅游與文化交流結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經濟就越發達。
二、目前,我縣旅游文化產業存在的現狀
我縣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應該說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條件得天獨厚,大有可為。首先,生態環境良好,自然資源特別豐富,是全國500個資源富縣之一,是“中國有機綠茶之鄉”、“中國茶葉之鄉”、“中國魔芋之鄉”和“中國黃連之鄉”,森林面積11.2萬公頃,植被覆蓋率81.2%,有林特資源13大類1200多種,具有良好的生態游基礎。同時,有以關埡楚長城、采皇木摩崖石刻為代表的豐富的古文化游基礎,有以十八里長峽、偏頭山森林公園為代表的山水游基礎,還有全國獨一無二的向壩民歌和山二黃劇種等等諸多種旅游資源。
雖然我縣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大,但由于我縣旅游文化發展起步較晚,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是一片空白,但整體發展水平與省內其它縣、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沒有科學超前的統一規劃。目前,我縣還沒有一部關于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的規劃,更不用說科學規劃、適度超前發展了。對各地的旅游資源普遍認識不高,發掘不夠,有的在無序發展,有的也無跡可尋,甚至僅有的一點“看點”也在慢慢的銷聲匿跡了。
二是由于缺乏資金投入,旅游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滯后,有一些旅游景區景點道路不暢,主要景點沒有食、住、行、商等配套服務設施,景點還處在“原始初創階段”,旅游文化無可依附,難以調動游客的游覽動機。
三是對外宣傳推介不夠,文化內涵不足。我縣既沒有專業的旅游團隊,又沒有專門的景區景點解說辭,幾乎人人都能扮演起導游的角色,對景區的相關歷史文化情況了解甚少,說起來語言簡單、蒼白無力、索然無味,沒有吸引力,而且隨心所欲,胡編亂造,甚至比游覽者本身知道的還少,無法滿足游客的要求。
四是旅游文化開發起步晚,品種樣式不多。目前,竹溪以茶葉、魔芋、豆腐乳、山野菜為主的食品開發勢頭良好,但相對旅游文化商品開發而言,這種僅局限于原始粗放式的開發,顯得文化品位不夠,藝術性不強。依托竹溪古跡、民俗、風景、山水等特色資源開發攜帶方便、附加值高的工藝品應是今后的重點。
三、建立旅游文化發展模式,全面發展旅游文化產業,不斷促進經濟社會大發展、大繁榮
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要求,積極融入全省“兩圈一帶”旅游圈,努力把我縣旅游資源開發與各種文化資源結合起來,豐富旅游項目和內容,找準亮點和賣點,變文化產品為旅游產品,盡快形成適合旅游者口味的特色旅游文化產品,不斷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大發展、大繁榮。
(一)思路要超前
首先,旅游文化發展理念要超前。
(1)統籌全縣資源發展旅游。加快全縣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集約集群開發,全面深化區域合作,謀劃從重大旅游項目建設、旅游交通基礎設施、秦巴區域旅游合作、資金和政策支持等四項措施入手,打造以“竹”為媒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秦巴旅游文化產業,以提高全縣旅游的消費拉動力、產業帶動力和市場影響力。旅游項目建設方面要重點謀劃一批旅游休閑項目,做到高、中、低端旅游項目搭配,旺、淡季互補,休閑項目要充分研究我縣的旅游市場及未來發展趨勢。形成春天品茶,夏天戲水,秋天觀葉,冬季健身的四季各有側重和特點的旅游路線。
(2)要樹立大旅游的觀念。要“把全縣當景區建設、把城區當景點打造、把全區域當酒店管理”。打破地區界限,從“食住行游購娛”六個方面加以統籌規劃,“大型化、多樣化、總體化”。全縣各個景點建設,如具有濃厚的歷史地域文化的關埡應更名為“秦楚關”,加以提檔升級,這樣在原有景點基礎上加以包裝開發,就能更加提升旅游文化品味。突出把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提供優良的旅游環境和服務條件放在重要位置。
其次,旅游文化發展戰略定位要清晰。
第一,要明確區域發展地位。以實施“旅游立縣”戰略為綱,以“精品帶動、區域聯動、文化引領、社會化發展”四大發展戰略為統領,整合資源要素,全縣發展旅游、全年發展旅游、全方位發展旅游,全力構建以旅游文化為中心的現代產業體系,力爭5—10年,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工作目標把竹溪縣建設成為休閑度假勝地、山水生態寶地、楚長城文化高地、健康養生福地,整體打造“生態旅游名縣”。
第二,旅游文化發展戰略的實施步驟要明確。要按照“以山為景、以水為魂、以向壩民歌為主線”的思路,按照“全縣一景區、城區全景點、每年有亮點”的差異化發展戰略,重點從城區景觀建設突破,做好城區及305省道沿線的水系、綠化、景觀、交通建設。在重點旅游項目上要謀劃一批獨創性、群眾性、長期性的旅游項目。每年年初都要有年度實施計劃,年末要進行評比獎懲。
(二)機制要創新
1、政府主導。政府要主導旅游文化產業規劃和管理。堅持規劃先行,圍繞旅游促發展,把全縣各級單位納入旅游基礎建設系統,形成全縣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格局。
2、市場運作。要更進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大的投融資平臺,大力招商引資,多方籌措資金用于旅游文化產業開發,從而打造旅游文化大餐。
3、社會參與。吸引一批民營企業、國內外投資公司率先投資餐飲飯店,大力倡導旅游投資主體多元化,創辦形式多樣的旅游文化產品、旅游商品及工藝品生產加工和貿易,鼓勵城鄉居民以“農家樂”等多種形式式參入旅游服務業,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從而形成全社會辦旅游的良好風氣,提高全縣的旅游承載力。
(三)以“三高”抓落實,把旅游文化產業的創新思路變為現實
1、“高目標引領”。要“把全縣當大景區來打造”,高起點規劃。按照“摸清家底、規劃優先、分布實施、滾動開發”的原則,結合我縣“旅游立縣”的戰略部署,要有創新精神,學習、吸收其他景區的發展經驗,高起點做好旅游文化產業總體發展規劃、城市發展規劃和各專項、各主要景區發展詳細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開發建設,為旅游文化產業的協調發展打好基礎。
2、“高強度推進”。全縣要“把區域當酒店管理”,各級各部門、鄉村山水都是“酒店”有機構成。全縣要將旅游發展任務分解到各級各部門,并納入年終目標考核;推行“一線工作法”,要求領導干部了解情況、進行決策、解決問題、落實工作、檢驗成效在一線,把旅游作為主導產業來培育,作為富民工程來發展。因此,要把旅游立縣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強力推動,同時要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執行力強的干部隊伍。
3、“高效率落實”。從建立完善各項制度、嚴格“四種機制”入手,把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全縣各級各部門要實行工作首問負責制,重點項目要實行掛牌督辦制度;紀委、組織部明察暗訪強化紀律;目標考核講實效,干部選用看實績,緊緊抓住責任分解、調查研究、督查督辦、目標考核等關鍵環節,積極探索建立“有序高效的抓落實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