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曉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要求。為此,我們必須結合竹溪實際,把文化建設作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充分挖掘竹溪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文化底蘊,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打造竹溪文化軟實力,從而切實提高綜合競爭實力。
一、提升縣域文化軟實力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個地方的形象、風格和靈魂,更是一種軟實力。提升文化軟實力,不僅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而且能夠增強吸引力,形成凝聚力。
第一,是提高縣域核心競爭力的需要。
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建設水電大縣、茶葉大縣目標,經濟社會發展得到了長足進步。但我們也不得不清楚的認識到,我縣具有一定文化含量,叫得響、沖的出的知名品牌相當匱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不多,具有高科技核心技術的不多,在市場上缺乏長久的具有明顯優勢的競爭力。因此,要把我縣建成一個真正的經濟強縣,必須走科技興縣之路、走自主創新之路、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之路,必須大力提升縣域文化軟實力,為經濟社會建設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和文化支撐。
第二,是弘揚竹溪精神,增強凝聚力、創造力的需要。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地方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多年來,竹溪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通過不懈努力也形成了特有的竹溪精神,我們只有通過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才能使竹溪精神得到進步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就竹溪而言,發揚的關鍵就是要與時俱進,即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先進文化,這樣我們就能樹立起堅定的信念,增強凝聚力、創造力,就會萬眾一心、勇往直前、不懈追求更加遠大的目標。
第三,是促進對外交流,優化發展環境的需要。
近年來,我縣對外開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文化方面,對外的宣傳交流和產品輸出還遠遠不夠,與經濟的快速發展進步很不相稱??h外地區對竹溪特有的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知之甚少,再加上和外界缺少文化的溝通和交流,從而直接導致人們對竹溪的了解不夠,這影響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從一定程度上講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步伐。
第四,是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
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上的崛起與該國該地區人們求知精神的高漲和文化的繁榮往往是息息相關的,文化不僅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注入精神活力、搭建發展平臺、引領發展方向,同時眾多的文化產業還能直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我縣要實現經濟社會的突破性發展,文化必須發揮助推器、潤滑劑和重要支柱的作用。
第五,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物質生活的日益改善需要精神生活的豐富相伴隨,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先進的文化環境,就會失去向上的精神動力。因此,只有大力發展地域文化,不斷增強先進文化的幅射面和影響力,才能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才能為經濟、社會、政治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二、提升縣域文化軟實力的著眼點
文化是一個地方發展的靈魂,一個地方是否具有旺盛的活力和充足的發展后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地方的文化軟實力。竹溪歷史文化積淀深厚,人文資源豐富,特別是近幾年來,一大批人文景點得到修復和保護,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國家保護名錄,各項文化事業得到進一步重視和發展,其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大提高,由此也拉動了以文化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加快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步伐。但這與時代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們必須摒棄固步自封、滿足現狀的思想,創新思路,拓寬視野,把提高我縣文化軟實力作為推動竹溪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和突破口,抓住機遇,正視差距,認真謀劃,扎實推進,以思想大解放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開闊視野,創新思路。當前,解放思想應當轉變觀念,破除狹隘的“小文化”意識,樹立“大文化”理念。不能就文化談文化,發展視野不能僅僅局限于文化領域,要使文化的發展滲透到經濟領域。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大力發展文化經濟,以文化大繁榮助推經濟大發展。要樹立創新精神,敢為人先,切實抓好歷史文化遺產和資源的保護,認真加以挖掘、弘揚,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把優秀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力。要深入開展竹溪人精神實踐活動,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全民素質,推進和諧竹溪建設。應大力鼓勵文化產品生產和體制創新,以“三貼近”原則繁榮文藝創作,以豐碩的文化成果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提升縣域文化軟實力的著力點
(一)完善發展規劃
通過多年的努力,我縣文化事業的發展總體框架是比較符合當前的發展態勢的,但仍有一些問題值得商榷和需要完善。竹溪文化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目標、結構框架還不夠清晰,不夠具體,文化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的合力還沒有顯現出來,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無序、盲目和發展各自為戰的問題,影響和制約竹溪文化軟實力的整體提升。因此,我們必須早作準備,從長遠考慮,制定科學、完善、詳細的文化發展規劃,要有一整套不斷增加和完善城鄉文化發展、文化設施和硬件建設的宏偉計劃;要制定一套增加文化設施投入渠道,把文化產業推向社會的詳實計劃;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竹溪文化產業發展總體方案,以“規劃”引導資源開發與利用,確定規劃重點和優先次序、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搞好產業鏈接,拓展國內外市場等方面的具體情況。
(二)培育人文素養
提升文化軟實力,最核心的是要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一要深入推進“科教興縣”戰略。堅持貫徹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加大科技推廣創新力度,廣泛開展科技培訓,大力普及科技知識,著力優化科技進步機制和體系,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要進一步加快教育發展步伐,深入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努力改善辦學條件。要抓好教育資源整合工作,突出做好一中遷建和職教中心建設。要興起全民辦教育的熱潮,全面提升我縣辦學水平。二要大力弘揚人文精神。要以爭創文明衛生縣城為抓手,進一步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廣泛開展文明縣城、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的創建活動。加大精神文明重點工程投入,積極引導社會投入,有計劃地建設一批有重要影響的重點文化工程。依法保護縣域內優秀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大力改善精神文明活動場所條件,為文化健康發展提供活動基地。要以先進的文化熏陶人,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尤其是普及社區文化、村落文化、廣場文化,多舉行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使健康的藝術文化、民間文化、歷史文化陶冶人的情操。要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竹溪精神”,賦予“竹溪精神”更科學、更明朗、更全面、更深刻的內涵,以進一步增強現實指導性和未來引領性,并使“竹溪精神”成為“人文竹溪”的一個顯著標志。三要大力開展榮辱觀教育。要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教育廣大干部、黨員以及人民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進一步增強促進竹溪發展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三)壯大文化事業
當前,發展文化事業的主要責任在政府,但我縣屬于“吃飯財政”,財力十分有限。我們一方面要依靠自身力量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市有關優惠政策及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對我縣給予支持,通過整合城鄉文化資源,促進城鄉文化事業均衡發展。一是要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分步實施。著重抓好一批重點文化設施建設。同時重視農村基層文化陣地建設,繼續抓好電視村村通工程,完善基層文化服務網絡。二是要全面繁榮文化事業。要加快推進“百里長廊”建設步伐,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賦予其鮮明的文化內涵,把“百里長廊”真正打造成為具有竹溪特色的“百里文化長廊”,使其成為竹溪文化事業發展的樣板。同時,我們還要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好的文化生活。大力開展文藝、圖書、電影等文化下鄉活動,不斷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要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建設人才高地。完善人才分配、評估和激勵機制,營造拴心留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抓好各項人才政策的落實,妥善解決引進高級人才的住房、醫療保險、子女入學、家屬就業等問題,使各類人才能在竹溪安心創業。四是要大力發展農村民辦文化。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興辦農村文化事業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業,逐漸建立起多渠道的農村文化建設投資的新體制。如用抵減稅款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和民間文化精英投資農村文化建設,形成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文化發展格局。
(四)做強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是軟實力中的“硬功夫”。我們要立足竹溪實際,抓好文化產業建設。一是大力開發竹溪茶文化。竹溪的自然條件適宜茶葉生產,1999年以來,縣委、縣政府不斷深化對縣情的認識,搶抓發展機遇,大力實施茶葉產業化建設,茶葉產業保持較快發展勢頭,基地規模已達到17萬畝,年綜合收入過1億元,“龍峰”等品牌多次榮獲國際國家級金獎,竹溪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有機綠茶之鄉”和“中國茶葉之鄉”,茶葉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但從總體上看,我縣茶葉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始階段,產業效益不高,缺乏支撐力;產品檔次不高,缺乏影響力;市場半徑不大,缺乏拉動力。這其中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茶葉的文化包裝不夠。為此,我們要大力培育竹溪茶葉文化,提高竹溪茶葉文化底蘊。加快茶文化開發,大力宣傳茶健康知識,唱響《竹溪茶歌》,實現茶產品與茶文化的一體化經營,提高茶產品文化品味,充分挖掘利用茶葉的價值和用途,拓展經營領域,積極向文化、旅游、城建等行業滲透,舉辦茶葉文化節、開展茶藝表演、大力弘場茶文化,加快挖掘整理我縣與茶葉有關的古樸民間傳說和飲茶習俗,創立具有竹溪特色和獨立風格的茶文化。積極包裝茶產業,發展茶業旅游,按照“一觀、二聞、三采、四炒、五品、六購”一條龍要求,突出竹溪特色,吸納外地成功經驗,形成以茶文化為依托的休閑產業氛圍,拓展茶葉產業發展新空間,進一步提升竹溪茶葉的整體形象。二是大力開發旅游文化。我縣地處鄂渝陜交界處,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十八里長峽、偏頭山森林公園、關堰子楚長城遺址等一大批景點、景區。這些景區、景點生態保持完好,具有很好的旅游開發價值。但目前,由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化包裝和宣傳,影響力和知名度不高,難以形成真正的文化產業。針對這種現狀,我們要大力發掘旅游文化,通過旅游文化的發展帶動旅游業的大發展。要積極申報十八里長峽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打造國家級品牌,提高我縣旅游的知名度。要通過相關載體進行宣傳,如舉辦“竹溪旅游文化節”、“中國?向壩民歌節”、“竹溪美食旅游節”等活動,逐步形成傳統品牌。積極參加一些旅游交易會和旅游節慶活動,邀請周邊地區各大旅行社來我縣考察,拓寬旅游客源市場。加快建設向壩民歌文化中心,使旅游與文化相結合,增強十八里長峽旅游產品的文化吸引力。加快發展旅游商品開發,加強對龍王埡禮品茶、瓦滄玉工藝品、順溪腐乳制品等產品的開發和研究,提高工藝價值、文化內涵和實用價值。要進一步加快民俗村建設,讓游客體驗原始古樸的農家生活,品嘗富有特色的民間地方飲食,讓游客在休閑度假的同時領略古樸的秦巴民間文化,提升我縣旅游產品品位和形象。三是大力發展竹溪特色文化。竹溪擁有全國地方古老稀有劇種“山二黃”和全國唯一能演出“山二黃”劇種的竹溪“山二黃”劇團。我們要繼續加強以“山二黃”為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和利用。積極促進特色文化與經濟的互動與結合,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和新的文化產業,擴大竹溪資源、產業、環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壯大縣域文化軟實力。
(五)保護整理文化遺產
我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文化遺產豐富多彩,有很多歷史遺址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和文化價值。迄今已發現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遺址12處,古墓群19處,古石刻20多處。歷史悠久的楚長城為公元前611年前后楚國修建的軍事防御工程,在竹溪有6處遺址,總長100公里,歷經2000多年的歷史滄桑而不朽。船形寨、王家套等地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折射著竹溪遠古的燦爛文明。泉溪原始森林中的聞太師墓、雙橋鄉秦王墳、趙家莊的漢墓碑群以及鄂坪慈孝溝千年摩崖石詩刻等,也反映出了我縣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多年的歷史積淀給我縣的文化風情打上了濃郁的楚文化烙印,又融入了巴山秦風的特征。怎樣開發、運用這一寶貴的文化財富,為縣域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一項重要使命。為此,我們要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構建多層次保護體系,全面提升文化遺存保護水平。加強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存的保護工作,制定歷史建筑、古跡遺址的保護目錄,進一步做好古城、古鎮、古街和名人故居、歷史遺址等的保護和利用,重點加強仿古街、楚長城遺址、坪慈孝溝千年摩崖石詩刻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加快建立多種所有制并舉、布局合理、富有竹溪地域特色的博物展覽體系。同時,要加強非物質遺存的保護工作,深入開展歷史文化專題研究、名人研究、歷史文獻整理,梳理民族民間文化發展脈絡,制定并實施保護規劃,完成我縣民間藝術資料的整理編制工作。
關于提升縣域文化軟實力的思考
時間:2013-01-21 16:40:22
字體:
小
中
大
打印
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