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平
“十二五”時期,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地處秦巴山區的竹溪縣,以建設全省生態產業大縣為目標,堅持“城鄉融通、工農對接”發展思路,統籌區域協調發展,著力打造“三區一中心”(“一統三分”戰略示范區、竹房城鎮帶建設先行區、全市生態產業開發區,鄂渝陜毗鄰地區特色農產品集散中心),深化工業強縣戰略,全面提升竹溪總體競爭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推進竹溪強縣富民建設。
一、強農促民富
“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核心是農民增收。“十一五”期間,我縣農民收入增長較快,到2011年底已達到4201元,超出“十一五”規劃的910元。但由于基數小,與全省平均水平還有一定差距。只有堅持強農固基,做富農村,才能為縣域經濟發展、建設生態強縣打下堅實基礎。
把農業建成新型工業原料基地。多年來,通過不斷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特色農業產業已成為我縣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途徑,占家庭收入的60%以上,同時也奠定了生物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的雄厚基礎。“十二五”時期,我縣充分發揮農業“接二連三”的基礎性作用,大力發展以山、田、水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等為主的生態農業,以綠色能源資源開發、綠色農產品加工等為主的生態工業,以自然、人文、產業景觀生態旅游開發等為主的生態服務業,強力打造生態產業體系,努力將竹溪建成全省特色鮮明、優勢凸顯、初具規模的生態產業大縣。一是建設以中部和北部為核心區的生物質能源林基地50萬畝;二是建設以油茶、核桃、香櫞、蠶桑、木本藥材等林特基地25萬畝;三是建、改以水坪、縣河、匯灣、新洲、兵營、天寶等鄉鎮為核心區的茶葉基地20萬畝;四是建設馬鈴薯基地15萬畝;五是建設以南部山區為核心區的魔芋基地10萬畝;六是建設中藥材基地8萬畝;七是建設黃姜化工原料基地5萬畝;八是建設庫區水產養殖基地5萬畝。
把農村建成工業生產第一車間。堅持用工業理念抓農業,推進農業設施化、規模化、園區化。主要是建設八大現代農業示范園:縣河鎮生態農業示范園(茶葉、鮮果、香菇、觀光休閑);水坪鎮循環農業示范園(生豬、牛-沼-菜、茶);城關鎮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園(設施蔬菜);中峰鎮品牌農業開發示范園(有機貢米);蔣家堰鎮關埡子多功能農業示范園(魔林間套、特色農業種植、茶樓休閑、自然遺產觀光);龍壩鎮生態果茶觀光休閑農業示范園;鄂坪鄉觀光農業示范園(庫區養殖業和種植業觀光)、龍王埡高效生態茶葉生產示范園。
把農民培養成新型產業工人。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民素質是關鍵。“十一五”時期,我縣通過深入開展不同形式的培訓模式,全縣涌現出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創業型新農民,成為引領我縣農村經濟繁榮發展的主力軍。今后五年,圍繞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完善和深化我縣新型農民培訓工作機制,突出抓好特色產業實用技術培訓,推動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提升科技應用在現代農業中的比重。借助國家惠農政策落實,繼續整合農業、扶貧、職教等縣內培訓資源,以初高中畢業生為重點,對農村新生代勞動力一個不漏地開展“人人技能培訓”,為全縣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持。
二、壯工促縣強
工業是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脊梁,其發展是衡量縣域實力的標志。“十一五”時期,我縣工業總產值由28億元增加到48億元,增長了1.7倍,工業提供了全縣70%的財政總收入和50%的新增就業。只有堅持工業強縣這一核心戰略,充分利用工業經濟帶一產促三產的強勁勢頭,才能為縣域經濟實現倍增、建設工業強縣提供有力保障。
做大工業,發展壯大以清潔能源、特色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和礦產建材為主導的四大工業體系,到2016年,規模以上企業達到45家。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完成白沙、洞溝、象鼻子等電站建設,積極推進風力發電、生物質能源、太陽能等新型能源項目。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重點發展以茶葉、魔芋、糧特、畜禽等為主的農產品深加工,到2016年,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10家,實現產值20億元。積極發展生物醫藥業,重點開發黃姜、中藥材系列產品,逐步將竹溪建成全國最大的甾體類激素藥物基礎原料生產基地。規范發展礦產建材業,進一步兼并整合煤炭、板石等資源開發,勘查、開發鈦鐵礦等礦產資源,大力發展木絲水泥板等新型節能環保建材。
做強工業,著力培植企業產業集群。以資源開發和農副產品加工為重點,抓產業延伸配套,走集約、集群發展之路,除一批中小電站外,還形成了三個初具特色的小企業集群。一是以茶葉、魔芋、獼猴桃、豆制品、山野菜等為主的綠色食品加工業。圍繞農特資源,培植農產品加工企業200多家,年產值4億元,科瑪協力、順溪、天寶寨等加工企業逐步壯大。二是形成了以華馳、創藝為主的甾體類激素原料加工產業鏈,以云浩為主的中藥材加工產業鏈,年產值達3億元以上。為破解污染嚴重制約黃姜皂素產業發展這一難題,我們將地大環保公司開展的“黃姜皂素清潔生產技術研究開發及示范工程”引入竹溪開發示范,2007年順利通過了省科技廳和市政府組織的驗收及鑒定。三是以石材、水泥為主的礦產建材加工業。全縣從事礦產建材加工的小企業60多家,年產值2.5億元。湖北羅杰特石材公司累計投資500萬美元,年加工板石30萬平方米,產品遠銷歐美地區。為了給今后工業發展提供條件,我們加大工業園區建設力度,鼓勵企業向園區集中,項目向園區聚集。目前入園企業達到45家,固定資產總投資超過20億元,年實現工業產值30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0億元以上,實現稅收5000萬元以上,提供就業崗位1000人次以上,實現產業鏈帶動農民就業崗位10萬人。
做優工業,著力推進工業園區化建設。轉變工業增長方式,以循環發展為路徑,發揮園區的聚集效應和中心平臺作用,全力打造省級農特產品精深加工科技園、西部控股科技工業園、人福黃姜產業園和生物質能源產業園。不斷提高工業發展質量,培育長江質量獎企業1個,武當質量獎企業2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創建湖北名牌5個。積極爭創馳名商標,力爭創建省級著名商標20枚,國家級馳名商標1至2枚。進一步提升工業園區吸引企業、承載項目、配套產業的發展能力,力爭使園區規模效益突破100億元,成為拉動我縣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引擎。
三、統籌促發展
統籌發展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金鑰匙,也是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抓手。我縣積極探索以“貧戶下山、能人進鎮、資源流轉”為主要內容的統籌城鄉發展模式,全縣城鎮化率提升到33.6%。只有按照統籌發展的新思路,找準工作載體,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全域城鎮化進程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才能實現工農融合對接、城鄉共同繁榮,民富縣更強,縣強民更富。
堅持以城帶鄉,突出體制機制創新。竹溪縣是一個生態工業強縣,財政收入的70%來自工業;同時也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業人口占全縣的80%。多年來,竹溪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城帶鄉、以工哺農”的工作思路。按照堅持“南農北工”、“南煙北茶”的發展布局,實施“一統三分”的發展戰略,創新農業農村投入機制,創新城鄉一體化試點建設支持政策,建立協調聯審機制等突出體制機制創新。近三年,全縣每年用于“三農”的財政支出占可用財力的40%以上。
堅持調優結構,突出發展農業產業。以規劃為龍頭,引導產業集聚發展;以加工為重點,延伸產業發展鏈條;以品牌為抓手,提高產業競爭力。已形成茶葉、煙葉、中藥材、油茶等四個十萬畝以上的特色產業基地及時令蔬菜產業帶和“農家樂”休閑產業帶。全縣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00家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聯結生產基地100多萬畝……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質量,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富民強縣新目標。
堅持打造特色,突出引導資本下鄉。以現代農莊為載體,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下鄉;以農業產業化企業為重點,大力招商引資;以投融資公司為平臺,突破城鄉一體化建設資金制約。在建設竹房城鎮帶過程中,全縣已啟動45個現代農莊項目建設,總投入達1個億,共引進農業項目60余個。
堅持夯實基礎,突出建設生態農業。通過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加強設施農業建設、強化資源循環利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措施。近三年我縣投入了近10億元的水利建設資金,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73%,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全縣沼氣池入戶率達76%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