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400多年前的明代揮動畫筆將武當山銀裝素裹的神韻描繪?又是誰,將古人朝山進香的虔誠忠實點綴?
明代嘉靖年間的畫家謝時臣曾將武當山的冬景,生動地表現在《武當紫霄宮霽雪》和《武當南巖霽雪》兩幅畫作中。而在他以前,似乎沒有其他畫家描繪過武當山。
《武當南巖霽雪》
年代:明代 謝時臣
簡介:紙本設色,縱296厘米、橫100厘米。原屬私人收藏,現被青島市博物館藏。
此畫描繪的是武當山南巖雪后的情景,為大章法淡著色的山水畫。自題:“寫乾坤名勝四景,景皆予曾親覽,歷歷在目者。”按其自識當為四幅,現僅見此幅作品。峰巒山石皆留白,天空用淡墨烘染,屋宇亭臺均不見瓴,以示積雪之厚。
■文、圖/記者 海月
明代蘇州畫家,兩次描繪武當霽雪圖
謝時臣(1488年—1567年)是明代畫家,字思忠,號樗仙,吳(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工山水,師法吳鎮,得沈周筆意而稍變。多作長卷巨幛,峰巒雄偉。尤善畫水,江河湖海,種種皆妙。筆墨縱橫自如,富有氣勢,介乎戴進和沈周之間。唯刻畫不夠精微,殊少秀韻。傳世作品多為水墨立軸,《溪山攬勝圖》(南京博物院)繪高遠山景,筆法細密蒼勁,為仿王蒙之作。《策杖尋幽圖》(故宮博物院)景色比較寫實,用筆勁健,墨色沉郁,多用沈周畫法。
作為一位職業畫家,謝時臣傳世作品和見于著錄的作品數量很多,尺幅也比較大,說明他的創作精力十分旺盛。
謝時臣能詩,又能行萬里路,作品頗有生氣。和其他職業畫家一樣,謝時臣早年學畫經歷,畫史中沒有明確記載,但身處蘇州,難免會受到“吳門畫派”(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大環境的影響。謝時臣長期生活在蘇州,與吳門派文征明以下的許多畫家和文人都有交往,并獲得了他們的一致認可。《朱臥庵藏書畫目》著錄《謝樗仙西江圖》,后有文森、吳大淵、文征明、唐寅、朱元吉等五人題詩,可見吳門派畫家和文人對謝時臣的認可。
與當時蘇州文人畫家足跡很少跨出蘇州不同,謝時臣閱歷豐富,遍游名山大川,得江山之助,所以作品才能蒼古有氣概。
不僅自己多有壯游,在對學生的教學上,謝時臣也言傳身教。如明嘉靖二十年五月(1541年5月),即作《武當紫霄宮霽雪》的前幾個月,5月27日那天,梅雨開霽,他還帶領學生游覽蘇州西南的靈巖山。
明代畫史提到謝時臣,也說他“頗有膽氣”,“頗能屏障大幅”。在這方面,謝時臣是得到明代畫史公認的。
謝時臣的《武當紫霄宮霽雪》和《武當南巖霽雪》都是表現武當山冬景的畫作。這兩幅畫無論在宮觀名稱為標題的取材上,或內容的表現形式上,都非常特殊。
或許兩度游覽武當山,使謝時臣對景物的印象特別深刻;或許武當山缺乏文化和繪畫表現的傳統,使畫家必須透過更加寫實的細節,建立其曾經親身游歷、歷歷在目的權威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從蘇州到武當山盛行的進香活動,在明代萬歷年間以前,已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大規模活動。每年農歷二月,蘇州府內的百艘各路香船先聚集在無錫,然后沿著長江逆流而上,至湖北均州的武當山朝山進香,回程則順長江而下。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謝時臣的旅游也是循同樣的水路,而且沿途所作山水長卷的題款也明確告訴我們,此行的終點正是武當山。
有個問題值得懷疑,謝時臣兩度暢游武當山,除了從事文人的壯游山水,或者如他晚年題識所說,為了領悟美好河山意境之外,是否也懷有和香客同樣的目的?答案雖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謝時臣對于武當山的描繪雖然沒有得到其他蘇州畫家的認同,但謝時臣以后,似乎沒有其他蘇州畫家畫過這個題材,更談不上在畫中表現朝山進香的活動。
紫霄宮霽雪,雖是大雪來客仍絡繹不絕
武當山是道教尊奉的北方之神真武帝的道場,是道家第八福地。自漢高祖開始,歷代帝王陸續在武當山營建道觀。到了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因為擔心其侄兒建文帝奪位,且自己得位不正,于是假托天命,大肆宣揚自己北方起兵“靖難”成功,是依北方之神真武帝神佑所致,因而在武當山大規模興建道教宮觀,使王室對真武的尊崇到達最鼎盛的時代。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古代,也許因為武當山在畫家心中的地位不顯著,謝時臣以前似乎沒有其他畫家描繪過武當山。而謝時臣不但畫過至少兩次武當山,而且畫中的細節充分印證了他畫上題云“曾經親赴其地”,或曾經“親覽,歷歷在目的”的款識。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的《武當紫霄宮霽雪》是最早的一幅。畫中,山石如云朵般生長蔓延,充滿畫面;前景中央一滿布紅葉的小徑先向左后方延伸,至中景又折而向右。越過溪澗,可見一隊轎夫正抬著兩名游客向右移動,再向前行。一道石梯也筆直地通向一處異常宏偉、紅墻綠瓦的宮觀建筑,這就是武當山紫霄宮。
紫霄宮位于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1119年一1125年),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擴建,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1803—1820年)大修。紫霄宮主體建筑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筑,建在三層石臺基之上,臺基前正中及左右側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臺。大殿面闊進深各五間,高18.3米,闊29.9米,深12米,面積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大木結構,由三層崇臺襯托,比例適度,外觀協調。
當年,明代永樂皇帝朱棣曾命工匠在武當山用花崗巖修出長達60多公里的石梯步道。《武當紫霄宮霽雪》畫中,通往紫霄宮兩旁設有石欄的石梯,忠實地記錄了這樣的建筑。此外,紫霄宮周圍異常濃密的松杉古柏,也反映當地由于明初的“禁山”政策,嚴禁流民入山墾殖,所以畫中展現出喬木參天、森羅密布的特色。大殿寬闊的平臺上已有4人到達,這4人都不是文士打扮,而且他們登高的目的似乎不是觀賞風景,而是入殿燒香朝拜。
仔細端詳此畫,武當山紫霄宮殿宇莊嚴整肅,雖是大雪,來客仍絡繹不絕。山中有石階,經兩邊高大寒林、松樹而通向上山石道。路旁有泉水奔流,發出喧鳴聲。游人坐轎、騎馬、步行者皆有,半山道有暖亭一座。石道蜿蜒,依山而鑿,直通紫霄宮。構圖雖繁雜,主脈卻清晰,故而整體感仍很強,氣勢宏大,局部描繪也自然周到,精細工整,顯示出其功力之深厚。巧妙處在于,石形似云,皴筆精練,以墨和淺色層層渲染,天空填以淡墨,以襯托山石的雄峻和積雪的厚實。
此圖有自題,款署“嘉靖二十年九月,謝時臣記”,鈐“謝思忠氏”朱文方印、“樗仙子”白文方印、“時臣”朱文方印。
如今,這幅縱198.9厘米、橫98.8厘米的《武當紫霄宮霽雪》畫作珍藏在上海博物館。
南巖霽雪,展現龍頭香爐驚險敬香情節
6年過去了,謝時臣又畫了一幅《武當南巖霽雪》。
這是他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荊楚遠游之后又一力作。
《武當南巖霽雪》畫作高將近3公尺,寬為高的三分之一,不但畫幅更為壯觀,寫實的細節更豐富,而且畫家對朝山進香活動觀察描寫的興趣,更加展露無遺。
縱296厘米、橫100厘米的《武當南巖霽雪》如今珍藏在青島市博物館。此畫描繪的是武當山南巖雪后的情景,為章法淡著色的山水畫。自題:“寫乾坤名勝四景,景皆予曾親覽,歷歷在目者。”按其自題當為四幅,現僅現此幅作品。
在這狹長的畫面上,左右兩山崖上各有一組宮觀建筑遙遙相望。左邊宮觀前的懸崖邊立著一對石柱,柱前有一梁懸空伸出,這一懸空石梁就是武當山著名的龍頭雕梁。石梁后沿峭壁而建,石欄圍繞的建筑無疑便是南巖宮。南巖宮的位置確定之后,由地圓中的相對位置判斷,右邊部分為樹葉遮掩的那組建筑,應該就是上一幅畫中的紫霄宮。山路上登山的人或騎馬,或步行,有文士裝束的,有挑夫,也有戴斗笠拄杖的,絡繹不絕。
畫作上,山路上方的南巖宮前一幕驚險的情節正在上演,有一人已勇敢地捧香走過石梁,正準備把香插在龍頭上的香爐內。宮前許多人聚精會神地圍觀,有的甚至跪在石柱前為他祈告。
類似的用以考驗信徒宗教虔誠的石梁或石橋,在許多朝山圣地都可見到,人們相信心誠則可安然走過,毫發無傷,心不誠則會墜下萬丈深淵。這種信徒發愿試煉的景象,在宗教圣地或時有所見,但在中國山水畫中可能是第一次出現。
有趣的是,《武當紫霄宮霽雪》、《武當南巖霽雪》兩幅武當山的畫中為了凸顯紫霄宮、南巖宮在畫中的重要性,畫家不但在兩處宮觀前以豐富生動的細節吸引我們駐足欣賞,而且將觀畫者的視線節節推向朝山的目的地,使我們在視覺上似乎也感受到登山香客強烈的目的性。
雖然謝時臣這幅“武當”畫在山水的表現上,并無任何創新之處,但在畫中對于朝山活動的描寫,已脫離了山水畫景觀隱居、行旅等主題,闖入了向來為文人精神所主導與定義的山水世界。
這兩幅畫,尤其是“南巖宮”這幅,反映出這個時期平民進香旅游的興盛,與文人壯游山水的風尚同時存在,而人數更為龐大,兩者共同締造了明代普遍的旅游風氣。
武當山的四季是迷人的。春季,處處繁花似錦,香風沁肌舒髓;夏季,風云變幻莫測,景致千姿百態;秋季,金桂飄香,紅葉褥地;而雪中武當更擁有讓人無法拒絕的魅力,每當冬季來臨,滿山冰柱雪樹,猶如銀鑄玉雕的藝術圣殿,武當諸峰似海上群島,若隱若現。
古畫中《武當紫霄宮霽雪》、《武當南巖霽雪》那清涼干凈的修身養性之地,此時便會呈現眼前,凝神之間,忘卻了一切煩惱心事,擺脫了一身疲憊……

《武當紫霄宮霽雪》
年代:明代 謝時臣
簡介:絹本設色,縱198.9厘米、橫98.8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畫武當紫霄宮雪景,石形似云,皴筆精練,以墨和淺色層層渲染,天空填以淡墨,以襯托山石的雄峻和積雪的厚實。石道蜿蜒,依山而鑿,直通紫霄宮。構圖雖繁雜,主脈卻清晰,故而整體感很強,氣勢宏大,局部描繪精細工整,顯示出其功力之深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