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平許桂華
1988年2月,湖北省房縣門古寺鎮獅子巖村農民在山上挖地時挖出一個密封陶罐,內裝一個銹跡斑斑的銅印。縣博物館立即登門將其作為文物采集收藏。經1994年國家文物局組織歷史文物專家到武當山文物館進行鑒定:該印為長方形直柱狀、無穿,印文共六字“前營參將關防”,為陽刻九疊篆文,字體端正,大小間距相等,印文四周圍有擴邊,屬正三品官印。房縣歷史上最高行政建制也不過六七品的州、郡、府,怎么會有正三品的官印呢?帶著這個疑問,近日記者查閱了大量的湖北歷史典籍和地方志書,通過相互印證,才知道這方銅印不僅記載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場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更記載了房縣一段醒風血雨的戰亂歷史。
明末,以李自成、羅汝才為首的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明朝的統治朝不保夕。崇禎8年(1635年),明廷命洪承疇總督關中,盧象聲總理關外,各專一方,分地剿防,農民義軍處處受挫,一度陷入低潮。農民義軍中勢力最強的張獻忠聯合羅汝才轉戰襄陽鄖陽山區休息士馬。崇禎10年(1637年),明廷任用熊文燦總理湖廣6省軍務,專剿農民軍。熊文燦害怕剿而無功,于是重新采用招撫政策。當時農民起義暫時處于低潮,張獻忠感到勢孤,在谷城假降熊文燦,羅汝才在房縣也假陪,其部隊分駐在山鄉間開荒種地,但仍保持原有的軍隊組織,不接收朝廷改編。農民義軍一方面就地墾荒籌糧,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另一方面操練土兵,打造兵器,準備東山再起。張獻忠、羅汝才卻要挾朝廷撥發10萬人的糧餉,安置士兵,害得熊文燦無法應付。崇禎12年(1639年)5月,張獻忠認為時機成熟,殺死谷城知縣阮之鈿重舉義兵,羅汝才立刻響應,召集鄉間舊部,聯合張獻忠進攻房縣城。房縣知縣郝景春,游擊楊道選、主簿朱邦聞皆戰死,激戰五晝夜城破。各路義軍會師房縣,聲勢浩大。熊文燦得知張獻忠、羅汝才再度樹起義旗,倉皇催促明朝大將左良玉冒暑進剿。
1639年7月,左良玉率一萬多明軍趕至房縣,張獻忠、羅汝才己向西撤離3日,明軍繼續向西進剿。農民軍在縣城以西80里羅喉山(有的資料上說羅貘山或簸箕寨)一帶設下埋伏,明軍趕至,伏兵四起,官兵有的被殺,有的被逼進深山狹谷密林之中,走投無路自縊而死。一萬多官兵除主將左良玉只身逃脫外,副將羅岱戰死,全軍覆滅,“總兵關防大印俱失”。羅喉山的勝利喜訊,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各地農民義軍重新振作起來,李自成擺脫困境,聯合張獻忠一路殺向北京,敲響了明王朝滅亡的喪鐘。羅喉山戰斗明軍全軍覆滅,然而最大的損失是“總兵關防大印俱失”,官府想盡一切辦法尋找關防大印無果,朝廷震怒,六省軍務總理熊文燦被革職,關外總理盧象聲象聲、湖北督撫張任學遣回原籍,撤換鄖陽知府戴東旻,降大將左良玉“帶罪殺賊”。沒想到幾百年后,除軍符風化外,這枚記載了明朝走向滅亡關鍵一步的前營參將關防大印完好的重見天日。(來源:秦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