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最新成果,這一思想承前啟后、與時俱進、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當前,做好黨的創新理論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宣傳普及工作,必須積極結合社情民意、時代發展、技術進步和現實要求,不斷創新和發展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方式方法,開創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新格局。
善用鮮活的話語闡釋理論
基層群眾需要的理論應當是鮮活的、生動的、具體的,只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用通俗化的方式闡釋生生不息的黨的創新理論,才能使其真正深入人心、走進群眾。一是聚焦內容,即堅持從大眾的理論需求出發,緊密聯系實際,把理論普及同生動、具體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二是活用語言,即善于用群眾話語、時代話語、生活話語講述、闡釋理論,使抽象化的理論變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三是緊貼現實,即直面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找準理論與群眾交互的共鳴點,激活理論與群眾勾連的興奮點,注重回應和解決群眾的思想困惑與現實訴求。四是巧用案例,即善于用新鮮生動的材料、具體鮮活的案例說話,寓抽象于具象,以有形傳無形,用小故事講述大道理,把通俗化、具象化和形象化結合起來。
創新發展多樣化傳播手段
我們應當在有效運用傳統的宣傳普及方式方法的基礎上,密切關注信息化時代傳播技術發展的新動向和新趨勢,不斷創新和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為此,要努力做到“四個結合”:一是傳統媒體與新興技術相結合,在充分發揮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作用的同時,高度重視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興媒體的作用與影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建立全方位、數字化、立體式的理論傳播體系;二是優良傳統賡續與方式創新相結合,在繼續運用舉行報告會、編寫理論讀物、開辦宣傳欄、樹立先進典型等傳統方法的同時,努力將理論宣傳普及融入新聞出版、影視作品、文藝演出和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中,做到寓教于學、寓教于樂;三是宣傳引導與群眾參與相結合,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進工廠、進農村、進校園、進軍營、進網絡、進社區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創造性,讓他們在接受理論熏陶的同時,親身參與到理論傳播普及中來;四是他律與自律相結合,在傳播與弘揚黨的創新理論時,恪守“研究無禁區,宣傳有紀律”的原則,加強相關黨紀國法的學習與貫徹,做到為治國理政疏堵而不添堵,為群眾服務有理有據。
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精準服務
我們應當科學劃分受眾人群,按照不同群體的特點和需求,采用層次化的隊伍、多樣化的方式,針對不同性質、不同領域的問題進行理論傳播普及。一是普及對象的分眾化。進一步細化細分受眾人群,譬如將社會受眾分為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非公有制企業、高校、街道、鄉鎮等,將特殊人群受眾分為城市白領、農民工、流動人口等,針對不同受眾群體關心關注的問題開展理論宣傳普及。二是普及內容的分眾化。對于領導干部等社會精英,以全面、系統化的理論宣講為主要內容;對于普通黨員,以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形勢任務為主要內容;對于高校師生、中學青少年,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為主要內容;對于基層群眾,應把宣傳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與解決現實問題結合起來,盡力為群眾答疑解惑。三是傳播主體的分眾化。廣泛吸納政治素質好、理論功底厚、表達能力強的黨政干部、專家學者、白領精英、英雄勞模等社會各界人士,開展基于不同主體、分為不同層次、聚焦不同領域、針對不同對象的理論宣講普及活動。
另外,還要構建相輔相成的互動機制,形成理論宣傳普及的強大力量。首先,健全由黨組織牽頭負責、宣傳部門統籌協調、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大宣講工作機制,加強各層級的宣講陣地建設,努力形成多層次、網格化、立體式的理論宣講格局。其次,推進黨政工軍民學之間的協同互動,最大限度整合各方資源和力量,積極吸收社會各階層各團體先進人物、典型代表,做到協力合作、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努力形成協同效應。再次,努力消弭理論普及主客體之間的界限和鴻溝,用專家講理論、干部講政策、群眾講身邊事的形式,促進專家、干部和群眾之間形成有效互動。最后,搭建互動平臺,通過舉辦專家講座、知識競賽、讀書報告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努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接地氣、受歡迎的理論宣傳普及平臺和品牌,并讓群眾廣泛參與到其建設中來,在共建共享中提升理論水平、增進思想共識。
立足群眾所想所需宣傳引導
傳播效果就是信息傳播對社會公眾的影響力,具體表現為對人們態度情感與言行的改變程度。從傳播的覆蓋面、滲透性與感染力、親和度等方面看,當今以文圖平臺網站(如微博、博客、論壇)、交互式軟件或手機應用(如微信、QQ)、直播平臺等為主要形式的社交媒體的傳播效力已經遠超傳統媒體,這給黨的創新理論宣傳普及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輿論引導工作帶來了難得機遇與巨大挑戰。如果不結合當前的媒介環境,不深入社會基層群眾,不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急,依然沿著以前理論宣傳的老路一味地搞議程設置與理論灌輸,最終不是事倍功半、成效甚微,就是傳而不通、宣而不受,甚或南轅北轍、事與愿違。
當前,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全球化時代,經濟、政治和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全球化的趨勢。全球化浪潮對我國文化的沖擊不可避免,我們要用智慧和理性去看待文化多元化發展,在文化的沖擊中保有中華民族獨有文化的核心、保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與時俱進,用更加自信、尊重、包容的心態看待廣大人民群眾對外來文化的揚棄與取舍,積極了解社情民意、傾聽不同意見,不斷對往昔所為查漏補缺、守正創新。
(作者系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清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