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是夯實黨的群眾基礎,提高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的重要保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新的經濟形勢日新月異,如何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的基層黨建工作,使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黨的重要思想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切實增強黨的基層組織活力,更好地保障和推動經濟社會快速跨越發展,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和嚴峻挑戰。尤其是如何加強新形勢下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黨組織格局,加強黨員隊伍管理,增強黨的純潔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等方面,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一、基本情況
水坪鎮是全縣農業人口最多的鄉鎮之一,位于縣城東部,轄42個村,255個村民小組,13921戶,50694人,版圖面積192平方公里。全鎮有52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42個,鎮直機關黨支部9個,企業聯合支部1個,共有黨員1521人,是促進水坪鎮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骨干力量。2009年以來,水坪鎮先后作為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鎮、竹房城鎮帶重點鎮、全省區域性中心鎮,承擔了谷竹高速、襄關公路繞城線、綠色產業物流園、科技工業園、人福植物藥園等重大工程項目,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快、變化大,但隨之而來的各類社會矛盾糾紛協調服務任務更大、更為嚴峻,使基層黨組織面臨了新的更為復雜的考驗。鎮黨委、政府始終把黨建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全體黨員干部共同抓,形成書記抓抓書記的齊抓共管格局,使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得到較好發揮。
二、當前現狀及分析
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如何進一步加強黨員的黨性教育、隊伍管理、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帶頭人的引領作用仍然存在管理難、難管理的問題。
一是黨員作用發揮與經濟形勢呈現矛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繁榮,少數基層黨員在經濟大潮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先鋒意識有所淡薄,黨性覺悟有所滑坡。而黨性教育是一種精神實質,管在人的精神和靈魂,有形更無形。少數黨員甚至認為黨的建設只是一項軟指標,旨在應付檢查,在參與決策和引導發展上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明顯退化,從而削弱了基層黨組織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二是黨群關系與基層工作實際呈現矛盾。隨著稅費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村工作重心發生了轉移,由過去收繳稅費頻繁與群眾打交道,轉化為單獨的調處矛盾糾紛和落實惠民政策補貼上,而這些過程及途徑大多都是通過金融機構直接到戶,使黨員干部與群眾直接接觸的機會明顯減少,黨群關系的親密度有所削弱,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三是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機制與改革發展的需要逐漸呈現一些不相適應。隨著打工的興起,外出務工的群眾眾多,在鄉的有理想、有才能的青年多身居外地,黨員發展數量相對減少,再加上農村黨員的主力軍年齡結構嚴重老化,且素質普遍不高,組織活動無法正常開展,導致黨員過組織生活幾乎成為一句空話,時間一長各項活動制度大都不能堅持,形同虛設。且有些制度及規范還停留在過去老一套的水平上,遠遠不能滿足基層實際及形勢發展的需要。
四是黨員隊伍管理和村級帶頭人的培養選拔呈現矛盾。由于農村黨員大量外出,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往往定居他鄉,服務本地的熱情不高,活力不強。使村級干部的配備、后備干部及科技致富帶頭人的培養選拔都存在很大局限,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力得不到加強和提升。
三、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夯實基層組織建設基礎
一是嚴格教育管理機制,始終保持黨員隊伍純潔。首先是嚴格思想教育,保持思想純潔。思想純潔是保持黨的純潔性的根本,是黨員干部的立身之本,從政之基;嚴格教育則是確保思想純潔的重要途徑。要定期不定期組織黨員干部開展黨性黨風黨紀教育,注重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尤其是“自控”能力,引導其經常打掃思想“灰塵”,旗幟鮮明地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影響。嚴格黨內組織生活,不斷增強黨內生活的政治性、原則性,健全黨員黨性定期分析制度,民主評議制度,承諾考評兌現制度等,切實增強黨組織和黨員個人的自我凈化能力。其次,嚴格管理黨的隊伍,保持組織純潔。組織純潔是保持黨的純潔性的基礎,就鎮而言,農業人口有5萬多人,現有1521名黨員,保持組織純潔,嚴格管理黨的隊伍,就必須嚴把發展新黨員、提拔干部的“入口”關。嚴格按照規定標準和程序,保質保量的吸收,杜絕“帶病入黨”、“帶病提拔”,從源頭上把好第一道關口。同時,堅持疏通“出口”,及時發現、處理、剔除黨的肌體上的“毒瘤”,從而有效確保黨的組織純潔。
二是嚴格執行黨風黨紀,始終保持黨員隊伍作風純潔。黨風是黨性的外在反映,作風純潔是黨的純潔性的直接體現。從嚴治黨,保持作風純潔,才能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鞏固執政基礎。加強黨的性質宗旨和群眾路線教育,加強黨性修養和作風養成,強化組織管理和制度約束,杜絕好人主義,著力解決隊伍管理失之于寬、失之于軟、失之于粗問題。及時發現黨員、干部隊伍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以及領導作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鞏固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完善黨內監督制度,延伸監督觸角,建立全方位立體式監督網,強化對黨員、干部八小時內外活動的監督。
三是強化大局意識,始終保持黨員隊伍黨性純潔。通過經常性學習與集中培訓相結合,政治理論教育與實際工作技能培訓相結合等途徑,以管理促規范、以服務促凝聚,使廣大黨員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和行動上與上級黨組織保持高度一致,認真履責,服務大局,充分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
(二)完善人才隊伍管理機制,壯大基層組織新生力量
一是完善保障機制,積極推進農村實用人才儲備。堅持把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開發工作提高到黨委政府加強人才工作的重要日程,強化領導,落實責任,把此項工作作為檢驗和考核基層黨組織工作的重要內容,促使各村在抓好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同時,認真抓好入黨積極分子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的開發和儲備等,為培養優秀的農村實用人才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二是完善服務機制,積極推進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依托農村實用人才實踐基地和遠程教育網絡,加大對各類實用人才的培養,著力打造素質技能強、結構優化、數量充足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通過“合作社+農戶”、“基地+農戶”、“產業+農戶”、“企業+農戶”等模式,積極吸納普通農民學科技、用科技,自覺成才。
三是完善培育機制,積極推動農村實用人才素質全面提升。結合地區實際,不斷完善培訓內容,加大培訓力度,切實提高農村實用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實用技能。以現代農村遠程教育站點、黨員活動室等平臺,采取長短結合,課堂與田間地頭結合,培訓內容與農民和社會需要結合,組織開展好農業技術、職業技能輔導等,不斷增強農村實用人才的發展意識,提高業務技能,增強致富傳幫事本領。
四是完善激勵機制,積極營造有利于農村人才成長發展的良好氛圍。注重培養和樹立典型,實現培養一個、激發一批、帶動一片。對在新農村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各類農村實用人才,予以表彰獎勵,在全社會努力營造關心和愛護農村實用人才的良好氛圍,激發農村實用人才干事創業積極性和“傳”、“幫”、“帶”的工作熱情,努力營造有利于農村實用人才發展的社會氛圍。同時,根據新形勢、新任務對干部素質的要求,把政治素質好,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識,懂得經營管理的回鄉知識青年、退伍軍人以及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的優秀黨員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村級后備人才隊伍。
(三)強化干部隊伍監管機制,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
堅持以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為重點,全面加強村級班子建設,不斷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執政能力。樹立科學的選人用人觀念,打破傳統的干部任用框架,圍繞干部隊伍建設“選、育、用、管”等環節,著力在選任機制、培訓機制、激勵機制、監管機制上求創新,求突破,努力打造一支素質優良、作用突出、群眾擁護的基層干部隊伍。
一是通過在本村創業先富能人中“聘”、到村工作大學生中“選”、外來優秀黨員中“引”、機關干部中“派”等多種方式,做到“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逐步實現“能人當家”,全面提高村級干部隊伍整體素質。
二是加大教育培訓力度,著力鍛造拔尖人才。著眼于提高干部貫徹執行政策的能力、民主管理的能力、解決矛盾駕馭全局的能力,科學制定村級干部培訓規劃,按照分級培訓的原則,采取“輔導講學、遠程幫學、交流互學、定期考學、群眾評學”等方法,切實提高培訓效果。通過不斷提高村級干部的報酬待遇、社會養老保險政策落實力度,加大定向在村干部中招錄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干部的力度等途徑,努力為村干部營造安心干事的環境。通過探索實施在優秀村書記中選拔鄉鎮(社區)領導干部、優秀村書記退職后參照享受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做法,進一步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三是加強干部的監督約束,管好干部。全面推行村干部創業承諾制度,圍繞任期和年度工作目標、任務、措施以及工作作風進行公開承諾,通過個人承諾、公開亮諾、黨員檢諾、群眾評諾的做法,讓村干部有壓力干事、有目標干事、有監督干事。同時,建立健全村干部定期分析制度,充分發揮組織、紀檢、農經、信訪等部門的作用,定期對村級班子和村干部隊伍進行“分析會診”,對“落后”的村干部實行誡免、引咎辭職、責令辭職等措施,形成有效監督力和約束力。
(四)探索基層組織創新機制,提升服務引領能力
堅持以擴大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為核心,進一步整合和完善基層組織設置模式,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建設實效。重點圍繞基層黨組織在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發揮要求,探索創新黨的基層組織的設置形式、領導方式和活動載體,努力把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組織優勢轉化為服務優勢,組織活力轉化為凝聚力。
一是創新設置形式。積極探索更加務實管用的組織設置模式,采取“聯村共建”、“村企聯建”、“區域共建”、“行業(協會)統建”等形式,大力推進區域性黨組織建設,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黨的基層組織新格局。
二是轉變設置方式。按照有利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有利于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有利于擴大工作覆蓋面的原則,努力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創新組織設置模式,完善區域銜接、整體聯動的城鄉黨組織體系,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結構日益多元化、城鄉一體化、經濟區域化和人員社會化的趨勢。
三是建立“五型”黨組織。一打破行政區劃限制, 建立區域型黨組織,對農村和社區組織體系進行調整、充實和鞏固,積極推進村村聯建、村企村礦聯建、村居聯建,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與黨建要素優化配置,增強黨組織的整合和帶動能力。二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兩新”組織、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實體,建立產業型黨組織。三推行“龍頭企業十支部”、“專業合作社十支部”、“協會十支部”等模式,在產業鏈條上建立跨區域的黨組織。四在外出流動黨員相對集中的地方,采取單獨建、聯合建和掛靠建等形式建立“流動型”黨組織。五建立城鄉網格型黨組織。按照屬地為主、原籍為輔、雙邊互動、共同負責的原則,健全城鄉雙邊管理網絡,建立城鄉內外黨組織互相接受、雙向溝通的黨員工作和管理制度,規范黨員雙向管理、雙向反饋機制。
四是優化管理方式。針對新形勢下農民多樣性的需求,不斷改進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方式,主動轉變職能,切實加強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工作理念上,由過去的管理為主,轉變為加強管理和優化服務相統一;工作方法上,由過去的依靠行政手段為主,轉變為依靠行政手段和民主法治、說服教育、典型示范相統一。
(五)黨建經濟并駕齊驅,推進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堅持注重發揮服務于經濟建設的職能作用,緊緊圍繞經濟建設中心,研究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實,為發展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實現黨建與經濟工作、經濟活動和諧發展、相得益彰。
一是在總體思路上,圍繞經濟工作設計規劃。年初研究確定全年黨建工作思路時,緊密結合經濟工作中心,認真研究分析,切實將黨的組織建設充分融合到經濟活動中,建立健全工作考評、干部業績評價體系等與經濟工作緊密相關的機制,不斷探索新形勢下黨建與經濟的結合點,形成“黨建經濟一體化”的指導思想,實現黨建與經濟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
二是在工作運行上,緊扣經濟工作推進落實。進一步深化“支部+新社會組織+基地+科技致富示范工程”等“四位一體”黨建工作新模式,把基層組織建設和發展經濟緊密結合起來。本著做大新社會組織,做強產業的指導思想,由村干部和黨員帶頭創辦專業經濟協會等新社會組織,在規模較大、經濟效益較好、相對成熟的協會等組織中,及時建立黨組織,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發展壯大經濟。
三是在作用發揮上,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深入推進“科技致富示范”工程,對區域內的科技致富示范基地、示范項目及致富大戶進行篩選,狠抓項目整合和提檔升級,提高示范層次和水平。
四是在成績評價上,突出經濟成果考核兌現,通過各項經濟指標完成情況、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等,正確評價基層班子的工作效果。
五是在考核內容上,突出經濟工作的考核內容。重點針對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產業發展、財政收入、人均純收入等最能反映當地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工作項目,通過采取動態考核、跟蹤問效、考核督辦、責任兌現等措施,使基層黨組織抓經濟意識進一步加強,黨建服務經濟建設的主旨得到進一步強化,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六)豐富基層組織活動載體,激發基層黨建工作活力
一是緊密結合基層實際,豐富黨組織活動載體,促進工作成效轉化。通過開展各種主題鮮明、生動活潑、貼近現實的黨建活動,進一步深化基層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以開展“五亮五比五創五評”、“雙聯雙促”等主題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通過開展“雙爭雙好”、“雙學雙促”等活動,推動經濟跨越式發展、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二是服務經濟發展主題,拓展黨組織活動內涵,鞏固組織建設基礎。新時期的黨建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只有采取靈活有效而又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方式,才能增強黨建工作的活力和效果。作為基層黨組織要多開展緊密結合和服務農村經濟工作的主題實踐活動,不斷為黨建工作注入新活力,使黨員干部形象得到塑造和深化,筑固基層戰斗堡壘。
三是突出跨越發展目標,活躍組織帶動形式,激發基層黨建工作活力。堅持以發展為主題,積極探索抓黨建促發展的有效形式和載體,通過在基層黨組織推進“雙培雙帶”工程,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根本,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把“培養”向提高素質、注重效果、增強能力上轉變,把“帶動”向建立經濟利益紐帶、提高群眾組織化程度、開拓市場等環節上轉變,不斷探索豐富“培養”和“帶動”的新方式、新途徑,推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竹溪縣水坪鎮童海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