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陽古城 陳家麟 攝

2014年,丹江口水庫一江清水將送進北京。 李軍 攝
南水北調,舉世矚目,十堰丹江口水庫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調水源頭和核心水源區。2014年汛后,清冽甘甜的漢江水將從丹江口水庫啟程,沿著1000多公里的水路,流向北京,每年可為北方送水130億立方米以上。
當北方人民期待一江清水進京之時,能否想像十堰庫區人民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數十萬人背井離鄉,告別故土;數百年歷史的古城老街沉入水底,數不清的文物永眠水下……
■文/記者 李寅
南水北調數十萬人移民
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宏偉設想。50年后,南水北調設想變成現實,并形成了東線、中線、西線調水的基本方案。其中中線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4省市供水,重點解決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其調水源頭和核心水源區就是丹江口水庫。
丹江口水庫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水庫,水質出眾,終年保持二類標準,可直接飲用。始建于1958年的丹江口大壩工程,當時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難題:丹江口大壩設計總長2.5公里,壩頂高程162米。這意味著水位線下的所有居民都要搬遷,所有土地都要淹入江底……
讓我們看看當年的統計數字:1968年,丹江口水庫建成蓄水,十堰均縣、鄖縣兩座古城、20個集鎮被淹,淹沒農田30萬畝,動遷人口達到5.95萬戶28.7萬人。
如今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大壩全線從162米“長高”到176.6米,正常蓄水庫容從174.5億立方米增加至290.5億立方米。為此,從2009年到2013年十堰需要再次動遷18萬人,移民涉及30個鄉鎮、1332個村組,淹沒區面積達158.6平方公里。
如此大規模的移民,堪稱我國移民史之最。
百年府城沉入江中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啟動后,十堰地區面臨的不僅是數十萬移民搬遷,還有他們的家園將從此沉入江底……
站在鄖縣漢江大橋放眼望去,兩岸群山綠意盎然,一江碧波奔騰不息。然而在這一江碧波下,埋藏著老鄖陽人的痛——數百年歷史的鄖陽老城,連同他們祖輩世代的記憶一同沉入了江底。
地處國之中部的鄖陽地區(地市合并之后,鄖陽地區撤銷,合并為十堰市),曾是古麇國的都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明代中期,這一方水土曾接納天下萬方流民。為安置流民,明成化十二年設置鄖陽府。后又設立湖廣行都司(鄖陽撫臺),明清兩百余年間極盛時期曾轄鄂、豫、川、陜4省8府9州65縣!明清于此設撫臺衙門的205年間,先后在此任職的一百多位鄖陽巡撫、提督,大多是具全國影響的文武全才,封疆大吏!
在漢水中上游,鄖陽府是一座集撫臺、府治、縣治、鎮治四級軍政衙門于一城的重鎮,其規模不亞于省城。
憑借“黃金水道”漢江,鄖陽古城還是漢江中上游的一個重要商埠,交通貿易十分發達,史有“鄂之屏障、豫之門戶、陜之咽喉、蜀之外局”之稱。鄖陽地區以及陜西、河南部分地區的各種土特產均在古城鄖陽集銷,再由漢江運往老河口、樊城、漢口、安康、漢中、西安等城市。
作為500多年來,鄂西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鄖陽府城究竟是什么樣子呢?
鄖陽古城依山傍水,方圓十里城廓全部用青磚壘砌。城墻底寬1.8丈,頂寬1.6丈,僅城垛就有3752個。《鄖陽府志》記載:鄖陽城十里合圍,三里穿心,連東西兩關,長達五里。城垛凡三千六百,東南西北依次分建宣和(大東門)……計有七門。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房屋鱗次櫛比。古城內遍布的明清建筑還有:府學宮、大成殿、縣學宮、鄖山書院、伍子胥堰,還有義學堂、府縣衙門、廟觀寺庵、會館、祠堂等。明代著名文人、“嘉靖七子”之一的王世貞曾撫治過鄖陽。他題鄖陽府城的拱辰門為“春雪樓”,有詩:
鄖城東北侶齊宮,四塞煙巒望處同;
忽結樓臺銀海上,盡收天地玉壺中。
縱他柳絮能千點,笑煞梅花僅幾叢;
撫罷瑤琴君自聽,那能不讓郢人工。
鄖陽古城有大街小巷70余條,各街道在丁字路口處均有土地廟。五里長街,布匹、百貨、雜貨店鋪比鄰相接。石板鋪成的小街上,米酒、粽子、糊辣湯、酸漿面、火燒饃、三合湯濃香撲鼻。春節里,街上歡舞龍燈、獅子燈、鳳凰燈、彩船舞、蚌殼舞等。
隨著丹江口大壩工程啟動,有數百年輝煌文明的鄖陽古城迎來壯烈的歷史變遷,逐漸消失在江水之中。
“鐵打均州”不復存在
與鄖陽府城幾乎同時消失的,還有十堰均州古城。
均州古城位于十堰丹江口市均縣鎮,正處在“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的中心區域。追溯均州古城的建城時間,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隋朝起,在此設立了均州,解放后新中國設置為均縣,后更名為丹江口市。
均州的興盛與武當山密不可分。公元1412年,明永樂皇帝朱棣下旨“北修故宮,南建武當”,在役使30萬民工修建武當山宮觀的同時,又在漢江河畔建造了一座美輪美奐的均州城。
均州古城長1000余丈、高2.5丈、寬1.2丈,壕深3丈、寬6丈。古城的西南北面各修有1.5丈深的護城河,東邊則是漢江天險。均州所有城門除巨大鐵門外,均增設有木制防洪水閘門,令兵匪和水患都望而卻步,素有“鐵打的均州”之美稱。均州城內有大小商號和會館100多家;城外的朝武街,飯店客棧鱗次櫛比,最為繁華。
歷史上的均州是一個美麗而富饒的地方,漢江繞城流過,千帆云集。“均州八大景”方山晴雪、槐蔭古渡、滄浪綠水、黃峰晚翠、雁落蓮池、東樓望月、龍山煙雨、天柱曉晴美不勝收。
大量文物遺址被淹
在漢江水下的,還有鄖陽地區豐富的文化遺產。
上世紀九十年代,文物考古部門在鄖縣柳陂青龍山發現了大面積的恐龍蛋化石群,其地質年代遠推到1.4億年至6500萬年前,從品相上看,是全球最完好的;從規模看,數量超西峽。
這不是在鄖縣第一次發現遠古的生命跡象了。早在1989年,鄖縣就發掘出古人類頭骨化石,1990年第二個頭蓋骨相繼出土。兩具頭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腦顱和基本完整的面顱,第二具更為完整,定名為“鄖縣直立人”,簡稱鄖縣人。據測定,化石距今80萬年至90萬年。“鄖縣人”的發現震驚了世界,動搖了“人類起源非洲說”。著名古人類學家賈蘭坡連連稱道:“國寶!國寶!”
南水北調工程正式上馬后,鄖縣淹沒區涉及沿江8個鄉鎮的85處文物點,約占該縣文物點總數的42%。所淹文物點分布在漢水中游一帶,多為鄖縣文物點中的精華,包括學堂梁子遺址、李泰(唐太宗李世民三子)家族墓地、青龍泉遺址、鄖縣府學宮大成殿等。這些幾乎囊括了從人類起源發展到以后歷史時期各個階段,多項考古發現填補了我國考古工作的空白。
均州原有38類572處古建筑群,現存121處,遺址195處。因建設丹江口水庫一、二期工程,被淹沒文物344處,淹沒量達60%。這些被淹沒的古建筑群、古民居種類繁多且數量巨大,很多是明清甚至更早的,被稱為“水下文明”。
為了南水北調,十堰人民一次次地忍痛割愛。在1958年,位于均州古城外的精美宮觀——凈樂宮不得不拆除搬遷。均縣人民委員會發動群眾,集中所有能用的馬車、板車、拖拉機、泵船等運輸工具,與日益漲高的江水“賽跑”!
在凈樂宮文物搬遷中,最大的難題當屬兩座重達102噸的龜馱御碑。這兩座龜馱碑通高8.5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龜馱碑,堪稱稀世國寶。施工人員巧妙設計,將光滑的圓木和鋼管鋪在地上,再用拖拉機將碑座牽引上杠,人在后向前推撬,使其借助慣性在木杠鋼管上一點一點向前移動。出了均州城后,搭乘巨型木排,走漢水而下,再用老辦法上岸,一點一點挪到丹江口市郊外的金崗水庫北坡。
在萬人的努力下,1959年,凈樂宮內800多件文物全部安全搬遷,而凈樂宮則沉入江底。
來源:十堰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