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評論:向基層探索要動力要活力
“深水區”中的改革,從來不會一帆風順、一馬平川,公安縣義星村土地經營改革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從“碎片化”到“三塊田”,再從“三塊田”到“一塊田”,土地耕種從低效分散到高效集約,體現了充分挖掘土地的潛力、不斷優化農村資源要素配置的過程。這個改革歷程充滿艱辛和波折,但它充分說明,有困難、有阻力并不可怕,只要始終奔著問題而去,始終從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讓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改革就能獲得最磅礴的偉力。
激活了農村“沉睡的資源”,更激活了農民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義星村土地經營改革,正是一個基層探索的生動縮影。從安徽鳳陽小崗村的“紅手印”到今天如“三塊田”這樣的探索創新,正是一個個源自基層、充滿生機的改革實踐,一次次從爭議和阻力中的大膽突破,讓“摸著石頭過河”成為40多年來改革的重要經驗,凝聚起推動改革前行的強大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改革創新最大的活力蘊藏在基層和群眾中間”“把鼓勵基層改革創新、大膽探索作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當前,改革在深水區挺進,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發揮群眾首創精神、激發基層探索活力。保持“再難也要向前推進”的耐力、定力、魄力,鼓勵基層因地制宜、聚焦具體問題大膽地試、大膽地改,土地上的改革就能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