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民政部、全國婦聯、國家鄉村振興局八部門聯合印發《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今明兩年在全國范圍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據悉,專項治理工作自2022年8月啟動,2023年12月基本結束。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方案》提出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是什么?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按照中央農辦等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 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強化村民自治,突出問題導向,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創新治理方式、形成長效機制,不斷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推動文明鄉風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工作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依法依規;堅持標本兼治;堅持疏堵結合;堅持實事求是。
治理目標
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在部分地區持續蔓延勢頭得到有效遏制,農民群眾在婚喪嫁娶中的人情、宴席、彩禮等支出負擔明顯減輕,婚喪禮俗倡導性標準在行政村實現全覆蓋,縣、鄉、村推進移風易俗的工作制度基本完善,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自覺踐行移風易俗的長效機制基本形成,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得到更好弘揚傳承,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勤儉節約等文明風尚更加濃厚,鄉村煥發文明新氣象。
《方案》涉及哪些內容?重點包括哪些方面?
《方案》由6個部分構成,分別為指導思想、工作原則、治理目標、治理重點、主要措施和進度安排、組織領導。
治理重點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高價彩禮
宣揚低俗婚戀觀,索要、炫耀高價彩禮,媒婆、婚介等慫恿抬高彩禮金額,彩禮金額普遍過高等問題。
二是人情攀比
人情禮金名目繁多、數額過高,甚至為了斂財舉辦“無事酒”,農民群眾“人情債”負擔沉重等問題。
三是厚葬薄養
不履行孝道義務,喪事時間過長、喪禮中宣揚封建迷信思想和開展低俗活動,配陰婚、“活人墓”、豪華墓等問題。
四是鋪張浪費
婚喪喜慶舉辦宴席時間過長、規模過大,盲目攀比追求檔次,造成嚴重浪費等問題。
《方案》有哪些具體舉措?
一、進村入戶了解情況,確定治理重點。以縣為單位組織人員深入基層,進村入戶摸排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陋習的實際情況,剖析成因,明確治理的問題和重點鄉(鎮)、村。
二、以縣為單位制定專項治理實施方案。制定推進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的實施方案,明確治理目標、重點和責任分工,提出切合實際、標本兼治的工作措施,建立專項治理推進機制。
三、細化村規民約,出臺約束性措施。指導各村開展村規民約制修訂,充實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等移風易俗內容,出臺約束性措施,明確告訴農民群眾提倡什么、反對什么。
四、建立完善移風易俗落實機制。縣、鄉要加強移風易俗日常監督,指導村級組織認真落實移風易俗相關措施,督促婚慶、殯葬等機構規范服務行為,及時糾正不正之風。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作用,通過教育、規勸、批評、獎懲等方式推動婚喪禮俗倡導性標準的執行。專項治理開展情況納入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創建內容。
五、創新農村移風易俗的方法路徑。大力推廣文明積分、道德超市、紅黑榜等做法,發揮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帶動作用,對農民群眾的文明行為給予相應的精神、物質獎勵。指導推動具備條件的地區探索移風易俗立法。
六、統籌開展常態化宣傳和集中宣傳。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村廣播、村宣傳欄等農民群眾身邊的各類陣地加強正面宣傳,積極選樹、宣傳農民群眾身邊的移風易俗先進典型,營造移風易俗良好社會氛圍。
七、黨員、干部以身作則帶頭移風易俗。嚴格落實農村黨員、干部操辦婚喪喜慶等事宜報備制度。督促黨員、干部自覺抵制超標準、超規模的婚喪宴席和人情往來,為農民群眾作表率。
八推進脫貧地區移風易俗。指導脫貧地區加強移風易俗情況調研監測,落實各項幫扶措施,及時消除因婚、因喪等返貧隱患,切實減輕人情支出負擔,有效遏制陳規陋習蔓延勢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激發廣大農民群眾更加自覺投身鄉村振興。
九、總結評估專項治理成效。指導以縣為單位對專項治理工作情況進行自查自評,總結經驗成效,把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度化、規范化,形成常態化治理機制。
下一步,如何推動《方案》落實?
一、加強統籌協調
按照職責分工將專項治理相關措施列入部門工作重點,做好部署動員、調研指導等,及時發現糾正問題,總結經驗做法。
二、落實主體責任
強化責任擔當、強化問題導向,統籌調動各方力量,常抓不懈推動農村風氣持續好轉;鄉、村黨組織按照《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的要求,充分發揮政治功能和組織優勢,深入組織發動和宣傳教育群眾,扎實做好落實工作;村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履行好“前哨”職責,守好第一關。
三、引導群眾廣泛參與
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治理過程引導農民群眾廣泛參與,治理結果得到農民群眾充分認可。關愛特殊困難群體,加強養老、婚姻、殯葬等領域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惠民服務,切實解決好移風易俗重點領域農民群眾的民生難題。組織農民群眾廣泛參與孝老愛親、婚喪嫁娶等領域的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開展鄰里互助和愛心公益活動,在實踐中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利用農閑季節、節假日和廟會、集市等,聚焦農村移風易俗,開展農民便于參與、樂于參與的各類文明創建和主題實踐活動,整合文化惠民活動資源,增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發揮文化浸潤作用,倡導文明鄉風。線上線下結合策劃推出農村移風易俗專題報道,強化正面宣傳引導,持續保持輿論熱度,凝聚全社會對抵制陳規陋習的價值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