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無限好,連日來,筆者在向壩鄉向壩村四組茶葉種植基地里看到,只見一壟壟茶道整齊劃一,一根根茶苗行列有序,村民們各司其職,分工合作,開溝、放苗、踩實,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向壩鄉地處大巴山脈,海拔高、光照足,云霧繚繞、雨水充沛。今年年初,該鄉積極謀劃,引導當地農民流轉了600多畝閑置土地,將昔日貧瘠的荒山改建成為生態茶園,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進一步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讓荒山變茶山,茶山變金山,將發展茶產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和助農增收的雙贏舉措。

“栽苗要栽緊,定根水要澆足澆透,不澆透易造成存活率低。”眼下到了栽茶苗階段,為了讓廣大村民熟練掌握種茶技能,鄉黨委領導自己當起了茶葉種植專家到現場動手栽茶苗,為農戶傳授選苗、施肥、栽種等技術和知識。
“如何挖坑、如何放茶樹苗、如何蓋土等等,我們都是有嚴格規定的,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茶葉品質,增加茶葉種植效益。”向壩村黨支部記王鵬凱介紹道。

“土地流轉給村里種茶葉,我們每年都有流轉費,在這里務工也有收入,村上說了,后續茶園除草、殺蟲、采茶還請我,一年下來我家也有近2萬元的收入。”相比以往種糧食,基本只能自給自足,流轉土地給村里實現“抱團發展”,脫貧戶李崇棠覺得這樣很劃算。村民給筆者算了一筆賬:村民用自己的土地種自己的茶,自己經營當股東,一畝地就算只產10斤茶葉都比他們種三畝玉米劃算得多,這些天栽下去的綠茶苗長大了好幾百塊錢一斤。

借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東風”,向壩鄉以產業扶貧為“抓手”,大力調整產業發展結構,在各村因地制宜,切合實際,精準定位主導產業,找準產業發展致富路。今年向壩村開啟的“千畝生態茶園”,預計三年后可見效益,畝產量就可達1.5萬元。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還能有效提高當地群眾的務工收入,小小茶葉將成為向壩村的優勢產業和致富增收的“敲門磚”,為鄉村振興夯實堅強產業基礎。
“向壩村緊扣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政策,把轄區荒山600畝地作為茶園建設,第一為了增加老百姓收入,第二能增加村集體收入,最重要的是把荒山變成綠地,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向壩村黨支部書記王鵬凱信心滿滿的說。(向春林 馬和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