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咯咯咯”,7月7日,筆者來到竹溪縣向壩鄉五豐村一組,沿著山路看到成群的土雜雞正悠閑的啄食,隱隱約約能看到一個人影不斷穿梭于雞飼料桶邊在為雞添加食物,動作十分嫻熟,養雞的人正是該村的貧困戶。

石安海,今年42歲,全家3口人。2014年年邁的母親身體大不如前,自己又因常年在煤礦打工落下個塵肺病,再不能靠下煤礦營生。生活的緊箍咒經常勒得他整宿整宿的失眠。當年,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評議,他被納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還是要在家門口安心種養,一來照顧老人,二來早點摘掉貧困的帽子”。經過再三思索的他毅然辭工回到村里。
“精準扶貧政策好,你發展產業有產業獎補政策,你和你母親的醫藥有健康扶貧,以后有娃子了讀書還有教育扶貧,解決了你后顧之憂,聽說你以前是養殖能手,養殖業最適合你”。這是駐村工作隊第一次到他家給他做思想工作這樣說道。
聽幫扶干部介紹了扶貧政策,石安海的內心激起了層層波瀾,一想到常年在外打工,妻子一人在家照顧母親,撐起一個家,他總是充滿愧疚,現在想想如果能在家發展產業,不僅能夠擺脫貧困還能幫助妻子照顧家里,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于是他詳細的詢問了相關扶貧政策,決定在家干出一番事業。

說干就干,2015年初,他將雞欄稍加修葺,先購買200只土雞苗、500只蛋雞苗,走生態飼養的路子。因前期沒有太多資金,因為雞場建的簡陋,缺乏養殖技術和忽視了雞的生活環境等原因,第一批雞出欄因為種種原因收入并不理想。但他沒放棄,他和妻子靠著一股犟勁,通過村委的遠程教育平臺和鄉畜牧站技術員的指導,學習了養雞技術,改進了雞場的環境,然后沒日沒夜的“泡”在雞場里,觀察雞的生長狀況和習性,觀察雞舍內溫度變化、通風狀況等。養殖業最重要的是防疫,他還一方面購買相關書籍刻苦自學,向書本請教,向鄉畜牧專家請教,每天按時監測養殖雞的健康狀況。另一方面,在鄉扶貧干部的幫助下,多次走出去考察學習,吸收先進的養殖理念,與其他有經驗的養殖戶交流養殖技術,不斷豐富自身的養殖經驗,提高養殖技術。

石安海的養殖基地地處半山腰,因交通,鄉政府硬化了通往養殖基地的道路。鄉畜牧站的技術指導員經常到石安海的雞舍為他介紹最新的養殖技術和管理辦法。2016年又給予5萬元貼息貸款支持他的養雞事業。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一批批的雞肉和雞苗價格的持續走高,2017年,便嘗到了養雞帶來的甜頭。他決定適當擴大養殖規模,到2019年底存欄土雞5000多只、蛋雞7000多只,雞價高漲行情好,純收入達到8萬余元。2020年,雞肉、雞蛋價格持續走好,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截至目前蛋雞存欄6000余只,每天可產蛋4000余枚,土雞存欄4000余只,同時他今年還販賣起自家孵的小雞苗,單憑這一項賺了4萬多元。通過這幾年的努力,石安海蓋起了自己的小洋樓。從原來的貧困戶變成了現在的有錢人,他預計今年純收入可達10萬元以上。
石安海說“貧窮不可怕,雙手戰勝他,有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我對養殖產業充滿信心”。(徐昌斌 馬和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