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為民服務從不是“口號喊得響”,需得沉下心思、邁開步子,在與群眾的促膝長談中摸清痛點,在踏遍山鄉的足跡里夯實根基。竹溪縣向壩鄉深諳其道,以“戶戶走到”行動為綱,以真情換真心為魂,在山林之間、農家院落里,勾勒出一幅干群攜手的動人畫卷——這里沒有“蜻蜓點水”的敷衍,只有“真查實訪”的深入走訪;沒有“照本宣科”的生硬,只有“掏心窩子”的真誠溝通。

鄉村干部入戶的身影,是向壩鄉最動人的“景致”。或是向壩村的煙田邊,駐村干部正跟著煙農查看煙葉長勢;又或是夕陽西下,高泉村村干部揣著民情本,挨家挨戶了解留守老人的生活近況。他們不先“講政策條款”,而是先嘮“家里有啥難處”;不先“談工作要求”,而是先看“屋里缺啥少啥”——民生的溫度,本就藏在這些充滿煙火氣的日常里。
“王大娘,新換的燈泡,晚上屋里亮堂多了吧!”岔河村駐村干部和村兩委干部來到王大娘家詢問道。老人臉上樂開了花,笑著擺手:“亮堂得很!多虧鄉里記掛,上次來走訪看見我家燈泡老閃,還說我眼神不好,怕摔著。沒過兩天就送來了新的燈泡,電工師傅還把線路都檢查了一遍,現在晚上做點家務,再也不用摸黑咯!”這“換燈查線”的暖心,正是“戶戶走到”走出來的實效。
家長里短的閑談中,藏著更多“急難愁盼”。地里種的辣椒銷路好不好?孩子在外上學的生活費夠不夠?慢性病報銷手續有沒有辦利索?這些藏在“家常話”里的需求,被鄉村干部一一記在“民情臺賬”上,更落實到了實打實的行動中。“不是等群眾找上門,而是我們主動上門找問題。多問一句情況,多辦一件實事,群眾心里就多一分踏實。”向壩鄉鄉村干部們的心里話,正是“戶戶走到”行動最樸素的初衷。
腳步丈量民情,真情凝聚民心。向壩鄉的“戶戶走到”,走的是山間小路,連的是干群真情。當鄉村干部的腳印印在山野間,當群眾的“煩心事”變成“舒心事”,“順民心、固根本”的深意便有了最鮮活的詮釋。
下一步,向壩鄉將堅守為民初心,持續深化“戶戶走到”行動,把群眾的“小事”當作“心頭事”,把“常走訪”變成“常安心”,讓每一句“有我們在”,都成為群眾心中最可靠的“定心石”。(李莉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