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哥,你算算去年光吃酒席隨禮花了多少錢?”5月7日傍晚,在向壩鄉向壩村王嬸家的葡萄架下,二十幾個小板凳圍成的戶院會正熱鬧開場。村副主任袁修平舉著記賬本,掰著手指給村民算經濟賬:“二柱家嫁閨女要20萬彩禮,強子爹辦喪事流水席擺了五天,這些舊規矩真是面子光鮮里子苦啊!”
為進一步推動移風易俗,向壩鄉通過組建移風易俗宣講隊、召開板凳會、把村規民約編進向壩民歌……這些帶著泥土味的宣講方式,幫助村民既算“人情賬”也算“經濟賬”。上半年成功勸導簡辦婚喪事宜20多場,為群眾節省開支100余萬元。
翌日清晨,在綠油油的煙田邊,駐村第一書記彭陽邊幫農戶放煙苗邊嘮嗑:“老叔,您家去年辦壽宴剩的二十桌菜,是不是倒了三天泔水?現在提倡‘壽宴一碗面,福壽更長遠’,您看成不?”
“要我說,省下的錢給孫子買學習機更實在!”種糧大戶劉忠成抹了把汗,扯著嗓子喊:“咱村紅白理事會新規我舉雙手贊成,辦事標準上墻,誰超標就亮黃牌!”
“我家去年光吃席就搭進去兩萬三,以前覺得移風易俗是上邊壓任務,現在明白這是給自己減負擔!”種植戶王學龍猛地站起來,黝黑的臉上泛著紅。彭書記說得在理,這錢要是拿來買飼料,豬圈都能多出欄十頭!惹得田里勞作的鄉親們笑成一片。
“份子錢怎么定”“墓碑怎么改”這些都寫進了《向壩村村規民約》,如今走進向壩村,文化墻上的紅白事標準格外醒目,大喇叭里循環播放著村民自編的順口溜:“人情債,減負擔;破舊俗,天地寬;文明風,潤心田……”據統計,該村通過43場院壩會、田埂會收集的67條“金點子”,已讓紅白事平均支出下降58%,文明新風正在阡陌間抽枝散葉。(馬和香 鮑春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