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時節,大巴山深處的晨霧還未散盡,竹溪縣向壩鄉高泉村的石板小徑上,已傳來陣陣腳步聲。年輕的志愿者正挎著帆布包,包里裝著平板電腦和厚厚一摞防詐騙手冊,正趕往半山腰的獨居老人李奶奶家。這樣的場景,已成為這個鄂陜交界鄉鎮的春季日常。

“李奶奶,您對著屏幕眨眨眼、搖搖頭就行!”在掛著紅辣椒的自建房前,志愿者半躬著腰舉起設備。78歲的李奶奶因中風行動不便,兒女在外務工,往年都要等孫子暑假回來才能完成養老認證。今年向壩鄉組織的志愿服務隊主動上門,老人布滿皺紋的臉上綻開笑容:“這機器靈光得很,我坐屋里就把事情辦妥了。”針對部分失能老人面容變化大、系統識別難的情況,服務隊摸索出“自然光輔助認證”技巧。選擇光線柔和的堂屋,幫老人整理衣冠,用方言家常話引導老人做出自然表情,認證成功率大大提高。李奶奶在認證成功后,非要往志愿者口袋里塞上一把自己去年冬天曬制的紅薯干:“你們比親閨女還耐心哩!”

在距離竹溪縣城160多公里的向壩鄉,大多數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分散居住在各個山坳村落。針對老人們走不出大山、玩不轉智能機、記不清流程的現實困境,向壩鄉創新推出“移動認證”服務模式。由黨員干部、村兩委成員組成的志愿者隊伍,避開農忙時段,帶著服務“大禮包”,沿著盤山公路開啟“地毯式”上門服務。志愿服務隊伍發明了“三看三問”工作法:看老人面色問健康狀況、看居住環境問生活困難、看手機通訊問反詐意識。除了辦理養老認證,志愿者們還會順手檢修老舊電路、代購慢性病藥品、教老人使用親情視頻功能。陳大爺不禁感慨道:你們來一趟,家里燈泡亮了,藥柜滿了,我這心里也踏實了。”
如今養老認證不出門”的承諾正在層層山巒間兌現。夕陽西下時,金頂山上的老人目送著紅馬甲的身影隱入竹林,這些穿梭在茶馬古道上的新時代移動服務隊”,用腳步丈量著民生溫度,讓普惠春風吹進了大山深處每個角落。(張成竹 余永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