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向壩鄉堅持以提升安置小區管理服務水平為切入點,不斷優化基層治理單元、延伸基層治理觸角,探索推行“一五一十”多元共治模式,讓廣大群眾真正參與小區治理之中,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繪就一幅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活幸福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黨建引領,匯聚小區治理新動能
該鄉南岸新區易遷安置點是全省最大的易遷安置點之一,集中安置了來自11個村192戶695名村民。
安置小區管理關鍵在“人”,要實現優化治理、提升效能等目標,必須調動小區黨員參與治理的主動性。該鄉不斷強化黨組織“領頭雁”作用,實行“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農戶”四級實體化治理體系。由黨員中心戶包聯服務群眾,通過推選黨員中心戶長、群眾(鄉賢)說事人,建成群眾議事廳,引導群眾積極參與說事活動。通過強化小區黨員“神經元”作用,以院組、網格為單元,引導小區黨員發揮服務效能,參與小區管理、收集意見訴求,群眾議事廳成為小區管理“痛感”傳輸器、政策“發聲筒”,充分激活基層治理各層級“毛細血管”,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小區治理效能。截至目前,該小區已開展群眾說事20余場次,解決調處矛盾糾紛10余起。
居住在該小區的退休干部李代善,被推選為“群眾說事人”,作為一名在基層工作近30余年的“老干部”,他主動參與安置點重要會議精神宣講、政策宣傳、矛盾調處等工作,找到了發揮“余熱”的位置,帶動民歌傳承人邵濟生、楊福鳳等老黨員積極走訪服務群眾。
今年6月份,該鄉金竹園村邵某和向壩村肖某因豬圈權屬問題鬧糾紛,經過老黨員們多方調解,雙方簽訂調解和解書,最終達成把豬圈改成兩個農具房,雙方各自使用一半的協議。

多元共治,構建小區治理共同體
該鄉探索建立“逐一分解、分步解決”的小區管理“會診”制度,變“從上至下”的管理模式為“上下聯動”的治理模式,明確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找準安置小區管理問題和群眾具體需求。協調國土、民政、人社等部門,對小區管理存在的基礎設施滯后、公共服務落后、自治組織不健全等問題進行會商,從難入易、從簡到繁,逐步解決小區管理難題。
安置點小區屋前空地的使用問題直接關系到小區可持續“造血”能力,但因種種歷史原因,造成土地長期閑置,隨著“會診”制度的建立,該鄉黨委及向壩村黨支部會同小區黨小組、國土所、漢江師范學院駐村工作隊等就土地使用問題進行反復論證和磋商,最終確定由向壩村黨支部及漢江師范學院牽頭,啟動安置點小區門面近90畝土地開發治理工程。通過將閑置土地翻耕整理,打造成以高山蔬菜為主的農業產業觀光園,帶動安置點村民務工增收。截至目前,已帶動18戶村民,發放務工工資5萬余元。

建強隊伍,喚醒小區治理新活力
該鄉不斷強化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的“協調器”作用,找準社會組織參與小區管理的“驅動點”,逐步構建“小區村民命題、支部黨小組破題、社會組織解題”的多元參與機制,提升持續發展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
通過健全“雙報到”機制、村民參與激勵機制等方式“筑巢引鳳”,發揮“十員”作用,廣泛參與小區治理,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推行“村民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群眾評單”模式,通過志愿者帶頭每月定期開展安置點環境衛生整治、政策知識講解、移風易俗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領銜強網壯格、網格智治、聯防聯治,全力打通教育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由于安置小區住戶密集、地勢低洼,每逢雨季小區下水道就容易排水不暢,造成道路積水,嚴重影響村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在接到群眾反映的問題后,向壩村黨支部迅速組織黨員干部實地勘察走訪,找出問題根源,制定解決方案。通過對安置點進行生活污水管網全面的升級改造,以在空間上實現污水零直排全覆蓋,根治污水處理問題,疏通了群眾“堵點”。
“南岸新區安置點原由向壩村代管,村干部不僅要忙于日常工作,更要直接負責小區基礎設施維護、環境衛生管理等工作,推行共同締造‘一五一十’多元共治模式后,明確了‘圍墻內外’的職責,讓村黨支部服務和小區管理形成了有機的銜接,治理效能得到了全面提升,群眾幸福感與日俱增。”向壩鄉黨委主要負責人對治理效果頗為滿意。(馬和香 王鵬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