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壩村點亮的是電燈,但點燃的卻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基層干部、一名農電工對群眾的深厚情感”,正如桃源鄉中壩村袁天友所說,一顆燈泡燃燒的是他無私奉獻的工作熱情。
服務大局,率先垂范
2015年,因voss礦泉水落戶桃源,為保護好水源地,保證礦泉水的水質,防治泉源受到人畜等外部環境的污染,當時政府決定將附近的住戶進行外遷,實行封路禁牧,采取無人區式的管理。作為中壩村文書的袁天友,率先垂范,以身作則,第一個主動拆除自家房屋,并積極進行走訪,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為“逮住”群眾,袁天友曾四五點就起床,守在群眾家門外,一是防止他們外出干活了不好找到,二是起的早一些也可以多走訪幾戶,遇到特別難說服的“釘子戶”,一遍說服不通就多去幾次,自己說服不通就請能說服的人幫忙去說,就這樣一戶戶、一遍遍直至群眾答應為止,最終在袁天友和各級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水源地的征收拆遷才得以順利收官,遷出81戶,房屋拆遷52戶,遷墳108座,土地退耕還林500多畝。
服務群眾,無怨無悔
2017年,袁天友轉到桃源鄉供電所上班,成為一名供電工人。雖然身份上有了不同,但是在群眾眼里,他依舊還是那個“袁主任”,唯一變化的是,他多了一項服務技能----檢修線路。
“喂,袁主任,我們家停電了,旁邊屋里都有,能不能麻煩你過來看一下是哪里出問題了?”。“明天再去吧,這么晚了,檢修線路看不清楚也不安全”,看著外面天色已暗,袁天友的妻子擔心地說,“還是現在去吧,人家還等著用呢,這大晚上的如果沒有電燈,做啥都不方便,兩老人在家才更不安全呢”,袁天友立即回道,并迅速收拾了家伙匆匆趕往劉老家。經過仔細排查,發現是劉老家電線老化導致斷電。劉老是中壩村的低保戶,家里就老兩口,平日里生活用度上就十分的節儉,只要還能用的就絕不丟掉,袁天友知道劉老舍不得換掉老化電線,便自己掏腰包買了一匝電線給陳老換上了,還哄陳老說“這是村上沒用完的,也用不上了,放著也是浪費了,剛好可以給他換上。”因為袁天友知道陳老雖然生活困難,但是卻也很有志氣,只有這樣說陳老才會接受的沒有壓力。為劉老修好電路回到家時,已經是夜半了....
無論身份怎樣的變換,袁天友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也只增不減,對于現在的他而言,他只是一個電工,但是一顆燈泡依然承載著他不盡的為民情懷和無私的奉獻精神。(龔孝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