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靳禮英 龔孝俊)他,鄧慶華,桃源人民的“兒子”,已在鄉福利院走過19個春夏秋冬。是什么讓他如此執著?是什么支撐他走到今天?答案只有一個——持之以恒和無私奉獻的人民公仆精神。
福利工程的“拓荒者”
時光倒流到20年前。鄧慶華剛到福利院時,連炊事員都沒有,房屋年久失修,垃圾遍地,38個“五保戶”老人衣服破爛不堪,披頭撒發,院里臭氣難聞,有行動能力的老人東溜西逛……院內事務一盤散沙,無人管理,看上去十分的荒涼破敗。
由于那個年代供養經費嚴重不足,必須要大力發展生產來解決院民的溫飽問題,鄧慶華自己帶頭開辟田地保障大家的生活,和老人們同吃同住,觀察老人們的習性,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拉近彼此的距離,極力改變福利院破亂的現狀,努力把福利院打造成了老人們溫暖的家,由此他的福利院事業拉開序幕。
守望真情的“大使者”
2004年10月,原桃源鄉福利院和原瓦滄古峰嶺福利院合并遷址原瓦滄鄉政府大樓,兩院合并后“五保戶”達到80人以上,很多老人一時間難以適應新環境,迷失方向,第一天進院第二天就要走,有的甚至晚上偷跑。
為了盡快解決問題,鄧慶華帶領全體福利院員工從人文關懷入手,對部分重點人員,一對一幫扶,攀窮親,獻真情,牽紅線結伴200多對,用對父母的愛和對家人的關懷,感化老人們,對看不見的摻一把,行走不便的扶一把,經常親自到廚房指導,要求服務人員盡量把飯菜做的符合老人的口味,粗細干稀合理搭配,按照大小餐,對老人生日、生病的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給行動不便的老人喂藥、喂水……社會上很多人都調侃他做了不少孝子,他的很多創造性的做法還被寫入“湖北省農村福利院院長手冊”,在全省推廣。
奮力工作的“先行者”
從到福利院工作開始,鄧慶華就以福利院為家,一門心思撲在福利院管理、服務、發展上,他說“回憶就像放電影一樣,一閃一閃就到了現在”。
第二次新建福利院時,老福利院與新福利院相距52公里,他經常駕著自己的“兩輪坐騎”到新建點督導工程進度和質量,把福利院的工作安排妥當后再回家。同年10月28日順利搬遷。他從開始簡陋的基礎設施起家發展到現在擁有整齊劃一的兩棟三層磚混結構的住宅樓,1300多平方米的占地面積,98個老人床位,專業服務人員6人,有了自己的福利生產基地、養殖發展圈欄。已基本打造成南部山區服務功能齊全、基礎設施完備的福利院,方方面面無不凝聚著他的心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