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走進桃源鄉瓦滄村,只見養殖基地里清流涌動,成群的冷水魚悠然游弋。村民們依托這一泓活水,紛紛興辦起農家樂,魚宴品嘗吸引著八方來客。裊裊炊煙間,歡聲笑語不斷,孩童在溪邊嬉戲,老人在院中閑話,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近年來,瓦滄村精準錨定自身“林豐水富”資源特質,深度融入竹溪“一城四地”建設大局,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特色化”發展方向,深度挖掘天然冷泉與森林生態兩大核心優勢,以深山冷水魚養殖、古法釀酒為強勁雙引擎,蹚出一條獨具特色的“以水興業、三產融合”鄉村振興新道路。

1、魚躍龍門冷水漁業激活經濟鏈
該村突破“山區難興業”思維桎梏,依托92.93%森林覆蓋率與天然冷泉資源,創新實施“三變”改革,將分散的資源、資金、人力整合轉化為發展動能。通過動員村民以土地入股、資金投入、勞動力參與的形式,自主發展冷水魚生態養殖項目。新建的48套標準化魚池整齊排列,宛如鑲嵌在青山綠水間的明鏡,這些魚池每年預計可產出35萬斤優質冷水魚,畝均效益較傳統養殖提升8倍,實現“冷泉養貴魚、生態生金銀”價值轉化,為竹溪綠色食品加工地建設提供優質食材支撐。

創新“村集體+合作社+農戶”聯農帶農機制,通過土地流轉集約化、資金入股多元化、勞務合作常態化,帶動39名村民就近務工,人均年增收1.3萬元,構建起“支部引領、黨員示范、戶戶參與”產業矩陣,讓村民深度參與產業發展,共享生態紅利。

2、酒醉桃源古法釀造賦能共富鏈
為進一步拓展“山泉水價值”,瓦滄村投資10萬元改造古法釀酒作坊,以本土優質玉米為原料,傳承古法釀造技藝,秉持“一方山水釀一方美酒”的理念,年產純糧佳釀5000斤。著力打造“瓦滄古釀”綠色品牌,擦亮“好水釀好酒、深山藏珍品”產業名片,為桃源生態康養旅居地建設增添特色文旅元素。

該作坊帶動附近5人就業,為村集體創收3000元。同時,通過盤活閑置農房資源,打造“農家樂”,推出“特色魚宴+定制佳釀”套餐,以“一魚一酒”雙IP引爆消費熱點,激活“家門口經濟”,推動小作坊變身“共富工坊”,助力鄉村產業振興與文旅融合發展。

3、守水護土多元共治繪就新畫卷
該村堅持以人居環境整治為重要抓手,全面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通過合理設置分類垃圾桶、廣泛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宣講,引導村民養成“自覺分類、主動投放”的良好習慣。同時結合“一庭四園”建設,在房前屋后、道路兩旁打造小花園、小菜園,提升村莊綠化美化水平,全力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為竹溪生態康養旅居地建設夯實環境基礎。

劃定黨員護水責任區,設立“黨員護水先鋒崗”,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組織黨員定期開展巡河護水行動,清理河道垃圾。同時,發動群眾組建“護水志愿隊”,通過積分兌換獎勵機制,鼓勵村民參與水源地保護、河道整治等工作,形成“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全民護水格局,守護好瓦滄村的每一滴清泉,為冷水魚養殖、古法釀酒等產業提供優質水源保障。

一村富不算富,全域共富才是路。下一步,桃源鄉將繼續深化黨建引領,深入貫徹“兩山”理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提升生態品牌價值,讓深山“活水”滋養共富田園,為竹溪“一城四地”建設添勢蓄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