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桃源鄉深入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雙百億產業”戰略部署,立足生態資源優勢,聚焦文旅康養、林下經濟兩大產業,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融合之路,為竹溪“一城四地”建設增添動能。

擦亮生態底色。依托“芙絲水”和“深山冷水魚”兩張名片,借助丹霞山、八里峽、武字崖、雷打巖等自然風光,打造S229省道微景觀節點,沿線設置11處景點指示牌、4座景觀標識、4個休憩打卡點及2幅全域導覽圖,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游客體驗。盤活閑置資源打造特色采摘園、農耕體驗區、丹霞山茶宿,推動農旅融合,探索“水產業+文旅康養”發展路徑,為爭取生態康養項目落地奠定基礎。

深耕綠色資源。立足萬畝林海資源,科學布局中藥材、特色種植、林下養殖三大板塊,在原有基礎上新發展1393畝黃連、850畝漆樹等標準化種植基地。林間蜂箱錯落有致,新發展的800箱林蜂蓬勃生長,形成“林藥蜂”協同發展的產業矩陣。借勢借力推進招商引資,引入2000畝林藥蜂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1個,計劃發展黃連3000畝、天麻1000畝,擴養林蜂2000箱,打造2家林下特色農家樂,打造林下經濟生態圈。

釋放生態紅利。依托“三變”改革,流轉集體和農戶的閑置林地,集中連片租賃,提高林地種植率,促進集體增收和農戶致富。發揮鄉村“頭雁”作用,發展“神仙葉豆腐”“竹筍干”特色林業產品,推行“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市場收購、務工就業、林地入股等方式,帶動全鄉農戶多渠道增收,有效實現“綠葉變金葉、青山化金山”。

下一步,該鄉將將緊扣雙百億產業目標,真正從原生經濟”向“林下生金”轉變,從“基礎建設”到“業態創新”升級,為竹溪以節點之為服務支點建設貢獻更多力量。(湯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