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隨著開閘引水正式啟動,竹溪縣桃源鄉瓦滄村三文魚養殖基地進入試水運營階段。48個鍍鋅板魚池整齊劃一地排列在河道一側。一大早,村黨支部書記喬森就過來查看魚池蓄水情況,他說:“咱這地方水好,養出來的魚肉質鮮美,在市場上可受歡迎了。這個漁場正式投產后,群眾口袋會越來越鼓,我們村集體也有錢能謀事辦事了。”
打破區位決定論,立足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
這個深藏在大巴山腹地的村莊,距離縣城110余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96%。多處天然泉眼終年涌流,卻長期陷入“富生態、窮經濟”的窘境。該地村民大多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并未充分利用本地生態優勢。
近年來,桃源鄉黨委打破傳統的“資源稟賦論”“區位決定論”,堅定不移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本地好山好水的生態優勢,大力引進生態環保型市場主體,蹚出了綠色發展的新實踐。據養殖基地負責人說:“此次新建的48套設施魚池專門用于養殖冷水三文魚,該品種魚對水質、水溫要求很高,很少有符合其生存的水質,但它的市場價格遠高于我們平時食用的鯉魚、草魚,較傳統養殖效益提升8倍。即使在深山中運輸、養護成本更高,我們企業也能實現盈利,這種魚的特性正好契合我們瓦滄村這種山區村的產業發展。”
對接市場謀發展,帶動群眾參與實現共同富裕。
在項目建設之初,桃源鄉黨委明確項目落地既要為企業“做嫁衣”也要為群眾“謀利益”,進一步加快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引領帶動更多群眾共同增收、發展致富。
據瓦滄村黨支部書記喬森介紹說:“這個三文魚養殖基地,采取了村集體+市場主體+農戶的運營模式,村集體、農戶通過土地、資金、勞動力入股,由市場主體運營、銷售,三文魚每年產量可達35萬斤,可產生經濟效益1500萬元;可帶動就近務工39人,人均增收1.3萬元;提供穩定就業崗位14個,年人均收入5萬元;每年可為村集體分紅10萬-20萬元,為入股村民分紅6萬元,另外可同步帶動20余戶農戶,以家庭為單位發展小規模流水養殖等庭院經濟實現增收。”
規劃建設漁景區,實現三級產業融合協同發展。
在產業基地工程完善后,鄉黨委繼續沿著生態與產業共贏的道路堅定前進。鼓勵村級充分結合當地特色水資源優勢,圍繞漁業基地工程,盤活閑置農房,美化人居環境,謀劃建設“漁家樂”,打造“漁景區”,帶動發展當地旅游,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為了更好地推動漁景區建設,鄉黨委積極與旅游規劃專家合作,對瓦滄村村莊整體布局進行精心設計。謀劃建設親子垂釣區、三文魚科普館、三文魚風味品嘗店、三文魚主題漁宿,營造濃厚“漁氛圍”,讓游客沉浸式體驗三文魚文化。(王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