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記者在位于鄂渝陜三省(市)交界處丹霞山腳下的桃源鄉瓦滄村看到,數條山澗瀑布匯聚而成的小河穿村而過,遠處群山綿延、云霧繚繞,近處粉墻黛瓦、流水人家。行走在該村,猶如置身世外桃源。
瓦滄村因出產瓦滄玉而聞名遐邇。數十年來,該村停止開采瓦滄玉,立足山水資源優勢,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抓環境整治共建美好家園,樹文明新風重塑精氣神,一幅和美鄉村畫卷在綠水青山間徐徐展開。
綠色產業富民
天然“冷水”孕育增收“熱產業”
6月8日,記者走進瓦滄村冷泉三文魚養殖基地,只見一個個圓形的養殖池里,一條條魚兒悠閑游弋,工人們在基地里來回穿梭,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選擇在瓦滄村養三文魚,就是看中了這里的天然冷水。”該基地負責人趙曉旭介紹,瓦滄村有天然的源頭好水,水溫常年保持在6℃至18℃之間,非常適宜三文魚生長。
2022年,該村引進竹溪格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三文魚養殖基地,發展水產養殖、加工產業。
天然冷水滋養出的三文魚,肉質細膩鮮美,富含 Omege-3(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等成分,營養價值高。瓦滄村冷泉三文魚養殖基地年產冷水魚500噸,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帶動村集體年增收75000元。“我在這里務工,去年掙了3萬元錢,還學到一門手藝。”往魚池里拋撒魚食的村民李東山高興地說。
“去年,我們通過‘公司+村集體+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87戶村民養殖三文魚,戶均年增收3萬元。”該村黨支部書記喬森介紹,村里建設漁業深加工車間、水產養殖研訓基地,村民開辦特色農家樂,逐漸形成集三文魚孵化、養殖、深加工及特色農家樂、觀光旅游、主題餐廳于一體的“冷水魚”全產業鏈條,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環境整治美村
“農耕文化”讓鄉村“魅力四射”
“昔日瓦滄玉,今朝鄉愁地。”今年“五一”假期,來自重慶市巫溪縣的游客朱先生一家在瓦滄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期。期間,矗立在該村村頭的農耕文化墻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面長約二十米的文化墻是該村的地標,既展示了傳統農耕文化,也承載了鄉親們的鄉愁。用來裝飾文化墻的各種物件,大到風車、犁耙,小到柴火、瓦片,全部來自村民“眾籌”。
去年,該村深入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行動,在田間小路兩旁安裝籬笆,清理道路兩側雜物,新建“口袋公園”及休閑廣場,村容村貌發生巨大變化,但村頭的一處裸露土坎格外“刺眼”。
為解決這個問題,該村借助村民大會、戶院會、小組會等載體,創新搭建“協商議事”平臺,廣泛收集村民意見建議,發動村民主動參與到和美鄉村規劃建設中。
“村里出沙子和水泥,我們利用農閑時間投工投勞,把村子打理得整潔漂亮,大家住著都舒服。”和美鄉村建設協商院壩會上,村民李明菊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村民一致贊同。
在村民共同決策下,該村按照“建筑粉刷出新、院墻樣式改造”的思路創作農耕文化墻。一幅幅立體感十足的壁畫立足該村文化特色量身設計,原本樸實而生活化的農耕場景經過藝術加工,成為扮靚鄉村的多彩畫卷。
一河兩岸房舍林立,房前屋后樹綠花紅。喬森自豪地說:“我們將農耕文化融入旅游開發,提升了鄉村旅游品位。每逢周末及節假日,一批批游客接踵而至。”
厚植文明新風
“一隊四會”繪就和美“新畫卷”
“過去我家商店門口經常有垃圾,每天要打掃好幾遍。”村民李邦萍說,“如今村里大變樣,處處干凈整潔,講衛生、講文明蔚然成風。”
瓦滄村的變化,得益于“一隊四會”機制的建立。該村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陣地作用,推選有愛心、有熱心、有威望的村民,作為志愿者服務隊、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一隊四會”成員,常態化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教育和鄰里關愛、紓困解難、扶弱助殘等志愿服務活動,打通宣傳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按照就近就便原則,以結隊包聯的方式,為失能失智、留守老人等群體提供免費理發、義診送藥、打掃衛生、代辦采購等服務,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做實做細為民服務工作。”喬森說。
“我獨自在家,年紀大了,干不動農活。村里的志愿者主動幫我翻耕菜地,還幫我種菜,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該村獨居老人唐遠翠激動地說。
一場場接地氣、聚人心的理論宣講,一次次有溫度、暖人心的志愿服務……新時代文明實踐猶如陣陣清風,吹拂著瓦滄村每一個角落。從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到著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寧的鄉村精神風貌,瓦滄村奮力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郭軍 袁俊 郭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