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坪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系列報道之一
記者余俊麗通訊員方友念
開欄語:今年是我縣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十堰綠色崛起示范縣”建設、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之年。在全縣各級各地積極探索實施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之時,縣委機關雜志社忠實踐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陸續組織記者深入部分鄉鎮、村組,挖掘轉型發展典型,推廣轉型發展經驗,展示轉型發展成果,并從即日起推出《促轉型謀發展》專欄,以此把我縣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發展工作引向深入。今日推出鄂坪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系列報道之一《鄂坪變“型”記》,敬請關注。

有出口創匯的“黑石板”黑金產業;有竹溪最大的水利工程鄂坪電站;有慈孝溝摩崖石刻等文化底蘊;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本分山民……
論及鄂坪,許多人很可能迅速就在腦海里勾勒出了它的特征“畫像”。近年來,鄂坪鄉就是依托這些特征,按照縣委關于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的總要求,審時度勢,進行了“取”和“舍”、“度”與“量”、“黑”與“綠”的變“型”較量,使該鄉經濟社會在逆境中實現了跨越發展。
轉型發展怎么轉?
面臨發展困惑:打開思想大門
前幾年,鄂坪鄉能夠出口創匯的就是黑石板、青石板,被譽為“黑金產業”。傳統的產業就是大農業,所謂的特色產業也就是以農戶為主體的糧食、農副產品種植?!昂诮甬a業”雖能提升鄉域經濟,但對生態資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傳統農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群眾自給自足,雖能混個“肚兒圓”,但口袋“干癟”不富裕。
如何突破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成為鄂坪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的發展難題。
“轉型發展,只有首先從思想上突破,把先進科學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從那些阻礙發展要求的舊觀念、舊體制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使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才能使發展獲得更大的動力?!编l黨委書記汪再根一語中的。
鄉黨委一班人按照縣委、縣政府關于轉型發展的要求,立足鄉情,認真分析近年來經濟發展現狀,確立了“綠色崛起、生態發展”的思路,果斷作出了改造“金山銀山”,打造“綠水青山”的決策,提出“一鎮兩園三帶”建設目標。即:積極籌備鄂坪集鎮滑坡治理和整體避災遷建,著力打造南山旅游生態示范集鎮;合理開發利用山水人文資源,建設生態旅游水上公園(包括皇木谷、大仙山旅游開發)和鄂坪電站壩首花園;實現綠色崛起,盤活特色種植、特色養殖、茶葉產業三大特色產業帶。堅持走綠色、環保、生態、低碳發展之路,努力把鄂坪建成竹溪中部的生態宜居鎮、休閑旅游區、綠色產業園。

轉型發展向哪兒轉?
面臨發展訣擇:推開綠色之窗
發展目標思路既定,措施還需過硬不走調。轉型發展究竟從哪些方面著手?鄂坪鄉將以山青水秀、環境優美、資源豐富、低碳環保為標志的綠色經濟作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靈魂主線,摒棄損耗式、粗放式經濟,發展平衡式、生態型經濟,對資源配置、產業結構進行取舍整合,趨利避害,揚優轉劣,轉型發展邁出了堅實一步。
一摒棄。摒棄破壞生態環境、危害人類健康的粗放式經濟、損耗式經濟,該鄉果斷地作出了“關停金山、打造青山”的決策,對鄉域內石板礦一律關停,實行封山造林。通過幾年的努力,目前,該鄉已還山造林2.2萬畝,建立黃姜、藥材、核桃、茶葉產業基地2萬畝,昔日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妝,演變成迷人的仙山美景。
一倡導。倡導發展以保護與開發并重、發展與環境相和諧的平衡式、生態型經濟。通過采取干部組織,示范引導,政府扶持,科技培訓,培植大戶等措施,大力發展旅游、特色種植、茶葉、生態養殖四大綠色產業。走農村經濟組織合作化、市場對接準入化種養之路,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探索,建立了農戶+基地+合作社+公司(企業)+市場的農村綠色特色經濟發展模式。此外,發展盤活三大特色產業帶,在羅漢埡、大河灣、梓桐埡、堰青、青云等村建設以黃姜、小藥材、核桃為主的特色種植產業帶;在九灣、張灣、西灣、磨子溝、三同等村建設以水產、畜牧為主的特色養殖產業帶;在九灣、岷峪、西灣、東灣等村建設以茶葉產、供、銷為主的茶葉產業帶。
“玩轉”山水,發展“山水經濟”。以鄂坪庫區為依托,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業。目前已發展以翹嘴白、花白鰱、大頭鯰、草魚為主要品種的網箱養魚200箱,今年以來,更是突破了規模小、零星的傳統網箱養殖,實現了大庫放養的目標,通過招商引資2000萬元發展大庫養殖,現已投放魚苗800萬尾,發展大鯢養殖基地一個,養殖大鯢2000尾,發展水產養殖大戶6戶。注冊成立水產養殖專業公司2家、養殖專業合作社3家。
以庫區山水風光為依托,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投資20萬元編制的《鄂坪水上公園總體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論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慈孝溝摩崖石刻已納入省文化廳保護性開發規劃;庫區周邊已新建家庭式“農家樂”5家,年可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庫區旅游業帶動的服務業產業鏈正在形成。

轉型發展怎么提升發展質量?
面臨發展前景:催開幸福之花
無論是放養魚苗20萬尾,年收入約30余萬元的鄂坪鄉西灣村水產養殖大戶李培華,還是以發展藥材產業致富聞名的鄂坪鄉藥材專業村梓桐埡村等,他們是鄂坪鄉轉型發展的親歷者、實踐者,更是鄂坪鄉轉型發展的見證者、受益者。一個悄然的變化、一個華麗的轉身、一組鮮活的數據,呈現了鄂坪鄉轉型升級的“魅力”:
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該鄉農民悄然變了模樣。他們不再是往日“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種糧山民,變成了漁民、藥農、茶農、牧民,有的甚至成了土專家、農場主、致富帶頭人。庫區內9個村100余戶500余群眾發展了網箱養魚近600箱,年人平收入過萬元。300余戶1100余人成為了茶農,承包的茶園每畝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以庫區9個村形成的水產養殖產業帶,注冊了兩家水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吸納了40余村民家門口就業。全鄉共培植100頭以上養羊大戶6戶,40頭以上的養牛大戶2戶,100頭以上的養豬大戶4戶,在張灣建成5000頭養豬場一個,目前已投入生產,在西灣、磨子溝發展5000只以上土雞烏雞散養場2個。
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該鄉綠色產業基地逐漸成了氣候、有了規模。羅漢埡、大河灣等村發展黃姜基地3000畝,王家河發展以丹參、玄參、白芷、桔梗、白術等為主的中小藥材基地3050畝,發展核桃基地5000畝。培植百畝以上的種植大戶7戶,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40余戶,注冊農村種植專業合作社6家。茶葉產業發展步入了市場化軌道,年實現總產值千萬元以上。
通過揚優轉劣,平衡發展,該鄉天更藍、水更綠、景更美,經濟社會“數字符號”也有了可喜的變化: 2013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突破1億元大關,全年實現糧食總產2063萬斤,實現油料總產261萬斤,產值僅3100萬元,占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8.6%。當年特色產業實現產值5780萬元,占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3.4%。
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猶如給鄂坪鄉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正駛向更加和諧、更加宜居、更加幸福的下一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