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竹溪縣鄂坪鄉張灣村,村口S238省道寬闊平坦、車來車往,村內道路干凈整潔,庭院錯落有致,一幅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誰能想到,這個常住人口僅260人的小山村,正以獨特的發展模式煥發勃勃生機,而這一切,離不開一支充滿活力的村“兩委”班子和創新有效的治理機制。
“一老帶三新”,紅色娘子軍撐起鄉村振興“半邊天”
張灣村“兩委”由“一老帶三新”組成,62歲的黨支部副書記老趙明年換屆就退休,而90后村支書郭瓊帶領的兩名年輕女干部,成為村里的“頂梁柱”。作為“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中的一員,郭瓊有過兩年多的村文書經歷,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2021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團結帶領村“兩委”一班人,以耐心細致、公平公正的工作態度,扛起鄉村發展重任。她們沒有固定的八小時工作制,幾乎將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到村上的事務中。在她們的努力下,張灣村連續四年綜合考評位居全鄉前列,近10年更是實現無信訪、無投訴,矛盾糾紛不出村就能化解,贏得了村民和鄉黨委政府的一致認可。

小積分撬動大治理,繪就基層治理新圖景
在張灣村,“小積分”發揮著“大能量”。村里通過人居環境、致富興業、評優表模、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進行積分考核,極大地調動了村民參與村莊事務的積極性。每次開群眾會,村民們熱情高漲,甚至全家出動,會議室里的群眾常常是“里三層外三層”。積分不僅能兌換喜歡的物品,更成為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動力源”。如今的張灣村,村內看不見任何垃圾,物品擺放整齊,村委會一塵不染、干凈整潔,還擺放著數十盆綠植。郭瓊表示,良好的環境既是對前來辦事的群眾和檢查指導工作的領導的尊重,還能提升全村的“顏值”。

產業興旺促增收,特色發展點燃致富希望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張灣村因地制宜,發展起特色產業。300畝生態茶園里,村民們通過除草、剪枝、采茶等勞動,每年能收獲約七萬元的收入;35畝的李子園更是碩果累累,李子園負責人梁駿說:“今年預計收入達八萬元,不同品種的李子成熟時間不同,采摘期可持續較長時間。”此外,打工經濟也是村民的收入來源之一,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心系家鄉,2019年陳光海捐資10萬元修建生態河堤,趙作文也表示隨時響應家鄉召喚。留在村里的村民則是“復合型人才”,種植養殖、開挖掘機、做水電工等樣樣在行。郭瓊笑著說,我們村老百姓看得起“小錢”,他們“見錢就抓”。據了解,張灣村僅小汽車就有70輛左右,展現出強大的經濟活力。

鄉風文明潤心田,移風易俗樹新風
在張灣村,移風易俗工作成效顯著。除婚喪嫁娶和偶有80歲以上老人辦壽宴外,其他紅白事一律不舉辦。份子錢一般為100元,最高不超過200元,誰家有紅白事,左鄰右舍都會義務幫忙,既減輕了村民的經濟負擔,又增進了鄰里感情。如今,“六無”鄉村創建工作正在火熱開展,雖然“無燒柴禾”的目標面臨挑戰,但村“兩委”干部正耐心引導村民使用清潔能源,減少傳統能源污染,推進能源消費方式轉變。
從“紅色娘子軍”的擔當作為,到積分制的創新實踐;從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到鄉風文明的浸潤滋養,張灣村正以昂揚的姿態,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陳建樹 尹強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