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堰日報》頭版聚焦我縣鄂坪鄉黃花溝村。

原文如下:
孟夏時節,記者走進竹溪縣鄂坪鄉黃花溝村,只見宛若玉帶的河谷從村莊穿過,民宿、茶園、古樹等景致點綴在青山綠水間。“咱們村環境優美,是名副其實的‘網紅村’。”望著眼前風景,村民徐永江感嘆道,“村里旅游紅火了,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然而,在一年多以前,黃花溝村還是一個以農耕為主、暮氣沉沉的“空心村”。2022年10月,該村被列入全省“共同締造”示范村后,依托豐富資源,深挖本土文化,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讓昔日的“空心村”變成了“網紅村”。

舊山村繪新景——“空心村”變“網紅村”
5月27日,竹溪縣城關鎮居民黃兆云約上幾位好友來到黃花溝村賞風景、拍抖音。他說:“這是我今年第三次來黃花溝游玩,這里環境好、風景美,讓人心情愉悅。”

“我們村雖然背靠黃花溝3A級景區,但村內僅有500余畝薄地,產業發展滯后,有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謀生。”回憶起一年前村里的情況,駐黃花溝村“第一書記”帥成說。

轉變發生在2022年10月,黃花溝村被納入省級“共同締造”試點。這一好消息,讓正在艱難發展茶葉、生漆產業的村民們倍感振奮。“依托景區資源,發展民宿和農家樂”“村里生態環境好、人文景觀多,我們也能發展農文旅產業”……村民經過商議后一致決定,以“山水黃花溝人間愛情谷”為主題,打造集文化旅游、生態康養為一體的文旅康養新村。

在竹溪縣委縣政府指導下,該村依托傳統農耕產業優勢,充分挖掘特色農文旅資源,改造居民房屋,發展民宿和農家樂,配套完善旅游公路等基礎設施,打造老櫸樹同心祈福、網紅橋、河谷露營、國醫館、養生體驗等多個互動項目,形成“山上有產業,山腳有庭院,院里花成圃,圃前流清溪,溪頭可露營”發展格局,讓小山村換新顏。

活資源挖潛力——“農文旅”繪“新畫卷”
漫步在黃花溝村內,河谷旁一棟熊貓元素的建筑格外醒目。它設計獨特,與古櫸樹隔岸相對,是村里的地標。

“這是村集體打造的餐飲民宿綜合體。猜猜它的前身是什么?”帥成向記者賣起關子,“這里原來是閑置多年的廢紙廠,如今成了‘網紅打卡點’。”
閑置空地變露營基地、閑置土房變民宿……該村建立“閑置資源庫”,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由村級運營管理公司進行開發和市場化運營,盤活古樹、河谷、土房、茶園等“沉睡資產”。

“村級運營管理公司注冊資金2000萬元,按每股2000元,鼓勵村民購買股金,個人資產、資源等也可作價入股,年終按股權份額分紅。”帥成介紹,通過多元化經營讓“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權、股權變資金”。目前,該村已累計吸納社會資本800余萬元,建設農旅、文旅等融合項目12個。

萌動大熊貓造型、七彩愛情游步道、愛情主題郵箱、超大紅色愛心……如今,該村“田園經濟”“鄉愁經濟”“愛情經濟”同步發展,繪出一幅農文旅融合的新畫卷。



產業興奔頭足——“好風景”促好前景
“我們村里的農家樂,都是由民房改建而來。我是第一個開農家樂的,去年6月營業至今,收入達16萬元。”該村“想啥吃啥”農家樂負責人嚴敏說,“村里旅游發展好,我們生意不用愁”。

在該村,村民自營民宿、農家樂的營業所得,均由村運營公司統一管理,再根據相應比例進行分配。“以農家樂為例,如果使用村集體房屋,收入分配時農戶占90%、村集體占10%;如果是自有房,收入分配時農戶占97%,村集體占3%。”帥成介紹,村委會建立實時分賬系統,按照收益分配比,所有收益24小時內到賬。

空中看不到“飛線”,管線全部埋入地下;建設無動力人工濕地,經過處理的生活污水可直接還田;旅游公路四通八達,串起家家戶戶……去年以來,該村圍繞鄉村建設“六件事”,大力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改善村民生活環境,進一步提升村莊“顏值”。

“今年5月份以來,我們已接待4批次旅游團隊。”該村運營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抖音、視頻號等平臺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引來一大波游客。

新思路帶來新發展,好風景帶來好前景。“今年五一期間,我們村累計接待游客3萬人次,車輛排起長龍,酒店預訂一空。”帥成介紹,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8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2萬余元。(十堰日報社記者 曾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