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塘工程“三分建,七分管”,為切實鞏固好“萬名干部進萬村挖塘”活動成果,確保堰塘建得起、用得好、長受益,近日,兵營鄉制定“三定”措施,建立堰塘管護長效機制。
一是確權定界。對新挖、改造的塘堰確立為三種類型:獨立戶、聯合體、集體。確定不同類型的產權和產權代理人,實行“受益戶共有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塘堰的受益戶、受益面積進行公示,對產權人的地界進行劃定。村按三種類型建立檔案臺帳,逐一編碼,設立標牌,存檔監管。
二是合同定責。對確定產權的塘堰,村委會與產權人簽訂《塘堰使用權承包合同》,明確責任、權利、義務,村對產權人提取承包費用作為管護基金,用于對塘堰的監管、維護。產權人與受益戶之間再簽訂《塘堰管護協議》,確定相互之間的責、權、利,確保管理權到農戶。
三是管護定人。按照“誰受益、誰投資、誰管理”的原則,成立“農戶用水協會”,推選管理人,村集體性質的塘堰,實行公開招標,考核上崗,確定管理人,并簽訂管理合同書,實現“三公開、三明白”的管護體制。即:投資投勞公開、用水分配公開、收支帳目公開,讓農民投明白工、用明白水、交明白錢。做到“科學管水、合理調水、民主用水”。(柯尊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