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不食野筍辜負腹”,人們最喜愛的竹筍當屬生長在深山野嶺的野生態竹筍,純天然、無污染的原生態綠色食品。近幾年來,兵營鎮黨委充分挖掘特色農副產品資源,就如何最大限度利用當地特色資源進行了充分的調研,結合脫貧攻堅重點工作,采取因村施策、因戶思策、因人施策的思路,初步構建成了“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格局,竹溪縣順風雨農業專業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幫助兵營群眾拓寬了致富路。

突出“雙帶”硬擔當,厚植鄉土人才成長沃土
近年來,兵營鎮積極響應推動黨員帶頭致富、帶領致富“雙帶”工程,突出支部引領、黨員帶動,讓黨組織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心骨,讓黨員成為發展致富的帶頭人,切切實實讓黨員體現自身價值,讓百姓得到實實在在收益。
好的秧苗離不開沃土,人的成才離不開好的環境。一年四季農作物不受干旱影響的順風雨村,竹林面積達2000余畝,滿山的竹林幾乎成為每家每戶的“金疙瘩”。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村民挖竹筍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基本都是自給自足,產量不是很大,幾乎沒有外銷。為了充分挖掘利用這一特色農副產品優勢,兵營鎮黨委積極從黨員干部中培育能人,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農民黨員龔國珍是土生土長的順風雨村人,在家長期從事商業個體營銷業務,經過多次與其溝通,在鎮黨委的幫助下于2017年成立了竹溪縣順風雨農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現有廠房1000多平米,150噸凍庫一座,各類機械設備20多(臺)套,合作社年產50—100噸干筍,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當地20余名農民長期在合作社務工年可增收10000至15000元,當地村民通過挖野竹筍年人均可增收2000元以上。

開辟電商新路徑,跑出復工復產“加速度”
作為培育壯大消費新業態的重要一環,農村電商對促消費惠民生有重要的拉動作用,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同時又為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的雙翅,打通高質量脫貧攻堅戰的“最后一公里”。
“4斤裝和6斤裝的竹筍來兩盒,今天我就包裝好按照上面那個地址發快遞過去。”4月10日龔國珍一早就收到網上的訂單,正在與網上客戶核對訂單細節。
走進龔國珍合作社的加工廠房,一陣筍香味迎面撲鼻而來。他說,現在是野竹筍收獲的季節,目前累計收到的鮮竹筍有約6萬斤,成品有5千斤,不僅要滿足本地市場的需要,還遠銷廣東、福建沿海各地,每天都有訂單紛至沓來,好評如潮。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鎮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也給脫貧攻堅出了加試題,但龔國珍專業合作社受影響較小,這得益于兵營鎮黨委堅持戰“疫”戰“貧”齊步走,防疫發展兩手抓、兩手硬、兩統籌。


依托優勢亮品牌,做好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古語有云“居不可無竹,食不可無筍。”竹子不僅作為一種再生資源和可持續利用的資源,而且還能成長為一種經濟產業,帶動一方脫貧致富奔小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兵營鎮充分利用山區土壤肥沃,環境優良,空氣清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搶抓機遇,以“三品”為重要抓手,提高品質、打響品牌、提升品位,出臺一系列扶持獎勵政策,同時鼓勵和支持建設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推動有機農業、有機產品認證發展,促進有機農業穩步快速發展,發展高山蔬菜、山竹、冬竹種植,讓昔日的荒坡長出了“綠色經濟”,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讓每一戶貧困戶看到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希望。(蔡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