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方,樹成行,綠水碧波蕩,綠茶滿山崗!”這是山水園林新集鎮兵營鄉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兵營鄉黨委一班人,堅持抓班子、帶隊伍,抓基層、打基礎,抓移民、搶機遇,抓產業、強實力,抓穩定、促和諧,走出了一條“茶葉興鄉、水電強鄉、旅游名鄉、和諧安鄉”的科學發展之路。
2008年,該鄉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五好鄉鎮黨委”、“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等榮譽稱號。
“書記抓與抓書記”激活農村黨建
建立“書記抓與抓書記”管黨責任機制,發揮書記“領頭雁”作用。在全鄉深入開展“不抓黨建工作的書記是失職的書記,不抓黨建工作的支部是不盡責的支部,不做黨建工作的黨員是不合格的黨員”的大討論,響亮提出:“書記不抓黨建是失職,抓不好黨建是不稱職”,對黨委書記實行黨員評議制度,對支部書記實行群眾評議制度,把書記工作好壞的評價權交給黨員和群眾,進而形成了“鄉黨委書記履行第一責任,支部書記承擔直接責任,分管領導落實具體責任”的管黨責任機制。
這一機制,不僅強化了書記抓黨建的責任意識,而且激活了農村基層黨組織。
2005年以來,該鄉在廣大農村黨員中實行“四諾四評”管理,即對農民黨員實行自我承諾、組織審諾、公開履諾、定期評諾和個人自評、黨員互評、群眾參評、支委點評,激勵廣大農村無職黨員定崗履行職責,帶頭兌現承諾,積極創先爭優,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四條溝村農民黨員楊福華自我感嘆道:“無職黨員設了崗,好像鋤頭開了光;群眾事情有人幫,自己臉上還有光。”
與此同時,該鄉全面推進基層組織“五個基本”、“七個體系”建設,累計投入600余萬元,新建了“五務合一”的農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11個,實現了村村都有規范適用的辦公活動陣地。村“兩委”緊貼農村生產、生活實際,先后舉辦“農民運動會”12場次,舉行“唱紅歌大賽”36場次,激發了農民群眾歌唱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滿腔豪情。
“積分管理”打造一流隊伍
針對黨員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戰斗力不強問題,鄉黨委政府班子帶頭端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落實“為服務提供方便、為社會構建和諧、為發展搭建平臺”,切實加強黨員干部學習培訓,實行“積分管理”,即對黨員干部學習實行百分積分量化,堅持按月、分季、分次建檔登記累加,年終進行通報;對積分較高的黨支部和個人,分別給予表彰、獎勵;對積分稍差的黨支部和個人,給予通報批評、書面檢查;對積分落后的支部和個人,限期“補課”、責令“下課”,激發了干部學習熱情,形成了“日理政事、夜學理論”良好風氣,培養了一批眼光長、專業技能長,思路寬、文化知識寬,素質高、思想覺悟高的“潛力股”干部,90%以上村干部基本掌握了“三機”技能(基本上會操作計算機、現代遠程教育站點播放機和投影儀播放機)。
“百人千事”轉變干部作風
用政績說話、靠制度管人,探索做好新時期農村工作的新路子。針對干部工作不實、業績不好評定,總結推行了“百人千事”工作法,即100名鄉村干部,每人每年為群眾做10件好事實事,一年共為群眾做1000件好事實事。為把好事做好,實事做實,一是推行“五事制”(干部問事制,群眾說事制,集中議事制,及時辦事制,定期評事制),對干部問事不深入、群眾說事不到場、集中議事不民主、及時辦事不果斷、定期評事不合格的給予“通報”。二是按照地緣相近、工作就近、習俗相同的原則,組建了4個聯村黨支部,選派管片干部任書記,村書記為支委,聯村支部一月一例會,互查互評,總結交流,平衡發展。2003年來,鄉村干部累計為群眾辦好事實事11000多件次,促進了干部轉作風,百姓正民風,農村樹新風。
“五小建設”構建社會和諧
創新社會管理,總結推廣“五小建設”,著力構建和諧兵營。一是“小憲法”立制,規范社會秩序。用“村規民約”規范約束群眾行為,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二是“小人大”議事,化解農村社會矛盾。堅持村民事,村民提,村民議,村民定,村民干,民主決策化解了群眾怨氣,凝聚了民眾力量。三是“小公安”護村,查除安定隱患。村村建立治安巡邏隊,負責排調轄區內不穩定不安全因素,防控有效,穩定有力。四是“小司法”調處,遏制群眾上訪。村村健全“治調”組織,強化“三權四責”。遏制“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根治了“走南闖北不理你,吃喝拉撒不求你,出了問題要找你,解決不了就罵你”的“頑疾”。五是“小監察”監督,保障群眾權益。選派公道正派的村民擔任監察員,實行民主監督,解決村務暗箱操作和群眾監督無力的問題。通過“五小建設”的實施,全鄉實現了無刑事案件、無邪教活動、無群體事件、無集體上訪、無非正常上訪的“五無”目標,呈現“干部下訪多了,群眾上訪少了;干部作風正了,群眾心氣順了,干部群眾一條心了,社會和諧萬事興了”。
“一大一強”引領科學發展
緊扣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堅持科學發展,解放思想,咬定“興建茶葉大鄉、興辦水電強鄉”目標,奮力建設新農村。自2005以來,鄉鎮黨委克服資金短缺和勞力不足的困難,堅持春夏秋冬四季帶領群眾建設茶葉主導產業,新建茶園2.8萬畝,面積規模躍居全縣第二,年茶葉收入達5000萬元。以“樹九天攬月遷建氣,立精衛填海移民志”頑強拼搏精神和戰無不勝決心,堅持“5+2、白+黑”工作法,全力服務國家重點工程——潘口電站建設,想千方、設百計,和諧移民3200人,整體遷建了一個“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天藍地綠、水青鎮美”的山水園林新集鎮。5年來,多方組織籌措6000多萬元,新修通村水泥路190公里,建設新農村安居點100余個,使98%的農民吃上安全自來水,95%的農戶擁有電話手機,99%的農民看上清晰電視,走黃泥路、住雞鴨院、蹲臟廁所、吃露天水、守黑房子的五大民生問題得到很好解決。2010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50026萬元,人平純收入6416元,財政收入實現2739萬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分別增長107.3%、78.2%和2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