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奮進一路歌
——兵營鄉“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回眸
通訊員毛光明
白駒過隙,滄桑巨變,砥礪奮進,彎道超越。
邁進“十二五”大門,我們不禁下意識回望剛剛走過的五年。
這五年,充滿更多的是光榮與輝煌。鄉黨委和鄉人民政府先后分別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五好鄉鎮黨委”、“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
這五年,留下更多的是欣喜與精彩。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和人平純收入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3000移民順利實現和諧大搬遷,集鎮實現整體遷移。
茶葉產業在致富路上“領跑”
“圓論”形成?!笆濉逼谀鵂I鄉沒有一項主導產業,無一塊像樣的茶園,群眾停留在“種糧吃飯、養豬過年、養雞過節”的溫飽模式,農村經濟一度陷入發展難境地。于是,鄉黨委政府一班人帶著“抓什么、干什么、怎么抓”三個問題,組織鄉村干部進村入戶,廣泛征求黨員、群眾意見,結合縣情、鄉情、市場行情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最終把經濟發展思路定位于“興建茶葉大鄉”,并形成 “圓論”,即以茶葉為主導產業作圓心,以干部作風為半徑作支撐,以經濟發展為周長作保障;作出“三不”判斷,即不抓茶葉的支部是不合格的支部,不抓茶葉的干部是不稱職的干部,不抓茶葉的部門是不勝任的部門;推行“三論”舉措,即以茶葉論英雄、以茶葉論實績、以茶葉論成敗。一石激起千層浪。全鄉上下圍繞“建設茶葉大鄉”目標,呈現“想為茶葉所想、說為茶葉所說、干為茶葉所干”濃烈氛圍。堅持四季建園不放松,到“十一五”期末,全鄉已建成規模茶園2.8萬畝,基地規模躍居全縣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茶葉大鄉”。
機茶“炸鍋”。隨著茶葉基地規模的逐步壯大,提高茶葉產業綜合效益是關鍵。然而,制約產業增效的瓶頸——加工場房、生產設備、制作技術跟不上。于是,一場茶葉產業革命蔚然興起,先后組織6批次近百人次到縣內外知名茶葉專業村、企業考察學習。同時,聘請外地專業人才來鄉“傳經送寶”,解決人才緊缺和技術落后問題。在資金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勒緊褲帶,痛下決心,該鄉投資近600萬元,建起了14個茶葉加工車間、新上14條茶葉加工生產線,培訓30余名茶葉加工專業技術員,茶葉產業效益大幅度提升。如今,嘗到“機茶”甜頭的茶農們競相學技術、做機茶,使茶葉加工徹底告別了“手工灶”,走向了“機制化”。
彎道超越。為全面提高茶葉市場占有率和產品附加值,該鄉在實踐中探索了一條“公司+基地+茶農+中介組織”產業發展新模式,即:村村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組織懂管理、會經營的“經濟能人”創業,實行“經濟能人”領跑,與知名茶葉企業龍王埡茶業有限公司簽訂聯營合作合同,實現產業與企業對接、工業與農業對接、產品與品牌對接、產品與市場對接,優勢互補、互利雙贏。2010年,全鄉茶葉產值突破4000萬元,人均增收600余元。茶葉產業完成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從大到強的三次“彎道超越”,真正成為“立鄉之本、富民之根、強鄉之柱”的主導產業,并昭示農民在小康路上領跑。
移民遷建在發展路上“跨越”
移民遷建工程,既宏偉龐大,又深不可測,稍有不慎,就會亂章法、釀大事,要么事半功倍、一帆風順;要么事倍功半、一籌莫展。面對機遇和挑戰,兵營鄉搶抓機遇,勵精圖治,奮發圖強,以 “立精衛填海移民志,樹九天攬月遷建氣” 決心,憑著“勤勞勇敢、團結拼搏、務實創新、實干興鄉”的兵營精神,譜寫了精彩華章。
把守“生命線”。移民政策是移民工作“生命線”, 公開、公平、公正是落實移民政策的最好法碼。移民工作啟動以來,該鄉牢固樹立“先移思想后移人”思想,組織鄉村干部通過會議討論、工作簡報等形式,深入研究學習移民政策,廣大移民干部對移民政策爛熟于心、靈活運用。同時,通過群眾會、廣播、發放宣傳手冊、張貼公示等辦法,廣泛宣傳移民政策,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鄉村干部自覺做“規定動作”,毫不立異“耍聰明”,堅持一個漏斗向下,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視同仁、均名人等,牢牢的把主動權掌握在干部手中,避免了“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3000移民在無聲無息中實現了和諧大搬遷,全鄉沒有出現一起集體上訪、非正常越級上訪和阻礙遷建工程的事件。
強推“火車頭”。集鎮遷建是移民工作“火車頭”。集鎮遷建破土動工之際,鄉黨委政府就向全鄉響亮提出 “建設新集鎮、打造新兵營”工作目標,強推移民工作集鎮遷建這個“火車頭”,以車頭帶車身,以車身載移民。為建好這個“火車頭”,切實做到“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高品位靚化”,認真落實“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條龍”,全力塑造“顯山露水、疏密有致、風格同一、層次分明”空間輪廓,努力建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天藍地綠、水青鎮美”山水園林鎮。參戰干部個個始終堅持“5+2、白+黑”,幾乎是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其中有很多個午餐都是送飯到場坪,天空為屋、大地為席。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時間,一座現代新型、功能齊全的新集鎮坐落在溪城東方,不僅增添了移民搬遷的信心和決心,加快了移民搬遷速度和進程,而且讓移民看到了未來,感悟到希望。被百姓頌為“文化人”的趙家河村民陳映奎,看到一天天成長、成壯、成熟、成型新集鎮,深有感觸地說:“我們的新集鎮,是一張連接外界、溝通發展的漂亮名片。”正是有了這張名片,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一個現代新型集鎮就涌入了近200家移民群眾安家落戶,也正是有了這張“名片”與“火車頭”,才很好地帶動了移民大搬遷、助推了移民大安置。
用好“助推器”。黨員干部帶頭是移民工作“助推器”。干部干部,就得先干一步,移民工作一開始,故土難離、鄉情難別是人之常情,這也是移民遷建工作最難突破的第一關。移民群眾如何停、留、去、轉,非常作難,看到時間一天天在過去,搬遷一天天沒動靜,鄉黨委政府心急如焚,班子成員焦慮不安。成功者想辦法,失敗者找理由。為了加快移民搬遷進度,解除移民等待觀望現象,班子成員就采取“獨眼龍吃粽子:一個盯一個”,先做通干部工作,讓干部帶動,接著做通黨員工作,讓黨員不再猶豫。此靈丹妙藥不僅奏效,還非常管用,移民群眾看到干部在搬、黨員在動,一時間有如熱鍋螞蟻,各找各的門,各想各的法,四處奔波,遍地開花,像來潮般將移民遷建工作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圓滿完成了移民遷建任務。
“百人千事”在創新路上“起跳”
“真金”出爐。幾年前,兵營鄉因群眾上訪嚴重、社會矛盾突出,干群關系一度緊張,導致“干部無心管發展、群眾無心抓發展”。 面對這一狀況,鄉黨委政府及時抽調百名黨員干部以“進百姓門、問百姓事、訪百姓苦、解百姓難、幫百姓富”為載體,錘煉干部作風,化解社會矛盾。通過走訪座談、調查摸底,找到了群眾上訪頻繁、干群關系緊張的緣由:在于黨員干部作風飄浮、方法簡單、態度粗暴,部分黨員干部忘記了黨的宗旨,丟掉了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不愿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傾聽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疾苦;不愿與群眾面對面的交談思想,培養感情;不愿問計于實踐,問計于百姓,與群眾打成一片。為徹底扭轉被動局面,鄉黨委政府決定從黨員干部作風抓起、幫助群眾做小事入手,找到做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真金”,即開展“百人千事”工作法,從根本上解決遺留問題,化解民間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優化發展環境,推進鄉域經濟發展。
“真金”煉就。百人千事”工作法的主體是鄉村黨員干部和鄉直負責人100余人;主題是“轉變作風、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推進發展”;目標是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每人每月為群眾辦理一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實事,一年累計辦理好事實事1000件以上,措施是構筑“四條防線”:一是落實蹲點制。活動對象每月進組串門巡戶工作時間不少于20天。推行干部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