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鄉黨委政府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生態立鄉,產業興鄉,旅游活鄉,文化強鄉”的發展戰略,結合地理區位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一是把茶葉產業作為強鄉富民的支柱產業,建立和完善與茶葉企業聯營合作機制,有效解決了缺投入、缺技術、缺銷路問題。通過吸納民間資本300余萬元新建年產干茶20萬斤的中心茶場,想想實現了村村有茶場目標,提高了茶葉加工生產能力,務實了茶葉發展之基。同時,通過實行經濟能人領跑,走“企業+經濟能人+大戶+茶農+基地”的生產經營模式,茶葉生產效益明顯提升,茶業產值突破8000萬元。通過引導茶農有序流轉茶葉基地,走企業扶持、大戶承包、能人經營之路,促進了茶葉產業化發展。
二是把核桃產業作為退耕還林后續富民產業,結合荒山造林、土地復墾、退耕還林等政策。目前全鄉核桃基地已達到10000畝,通過招商引資引進3家核桃產品的深加工企業,為核桃產業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核桃年產值達到1000萬元。
三是把生態養殖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依托山水資源向內挖潛,以綠色環保為目標,大力發展額養殖專業合作社,擴大養殖規模,提升養殖品質,發展土雜雞、生態豬、高山牛羊、淡水魚等養殖業,讓生態養殖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引擎,目前,已發展水產養殖3萬畝和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43家、生態食品加工企業2家,近6000人在養殖產業鏈上增收,年人均可增收1500元。
四是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林改后的新興產業。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積極探索“林禽”、“林畜”、“林菌”等林下產業發展新模式,組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一村一品”的生產格局。目前,林下經濟累計面積達一萬余畝,產值近5000萬元;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人均增收1000余元,有的產品主推外銷、供不應求,林下經濟已經成為農戶增收的新途徑。
五是把藥材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輔導產業,全鄉現有杜仲基地1.25萬畝,黃姜基地3000畝,藥材開發潛力巨大。(余苗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