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暑氣正盛。在兵營鎮順風雨村廣袤的白楊林蔭之下,淫羊藿種苗沿著蜿蜒山勢次第扎根。在斑駁的日光里,深褐色的莖稈筆直向上生長翠綠的枝葉在風里輕輕搖曳。

在四條溝村刺槐林下,午后的陽光透過茂密的林冠,在濕潤的土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幾排蜂箱錯落有致地安放在樹蔭下,林間不時傳來嗡嗡的蜂鳴聲。該村青年黨員王龍小心翼翼地打開蜂箱的覆布,仔細察看蜂群的健康狀況。每季度為村內500多箱蜜蜂“把脈問診”成了王龍的必修課。


林下經濟

在羅漢灣村“林禽”基地,4000余只散養土雞在林間穿梭。它們時而低頭啄食草籽與昆蟲,時而躍上低矮的枝頭,雞叫聲與樹上的蟬鳴交織成林間晨曲。羅漢灣村黨支部書記熊遠勇駐足在林下雞舍間,他俯身細看雞群的精神狀態和羽毛光澤,叮囑入股農戶要做好防疫工作。

“去年我們村集體率先搞林下魔芋示范種植,現在有二十幾戶鄉親們都跟著干,林下魔芋種植真正實現了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的雙贏!”登高村黨支部書記唐遠平介紹道,“魔芋天生喜陰、愛濕、怕曬!咱們這杉樹林下,夏天能遮住大部分的太陽光。”


今年3月,全縣首本林地經營權不動產權證書落戶木瓜坪村。該鎮搶抓集體林地“三權”分置放活“林地經營權”的良好契機,各村黨支部積極領辦、參辦林下經濟合作社或項目,有效增強了村級組織的“造血”功能和服務能力,為鄉村治理和長遠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今年以來,該鎮通過林權改革、就業帶動、村集體增收等舉措,讓群眾共享林下經濟發展紅利,拓寬群眾“富民路徑”。林下經濟全產業鏈通過“固定工+臨時工”吸納勞動力300余人,其中脫貧人口占比超85%,帶動全鎮200余戶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村集體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產業項目入股”方式參與,順風雨、羅漢灣等4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10萬元,實現“支部有作為、集體有收益、群眾得實惠”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兵營鎮緊緊圍繞“生態立鎮、產業興鎮”發展定位,把產業發展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立足生態稟賦,深度探索“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模式,精準發力盤活林下空間資源,圍繞“林蜂、林藥、林禽”等多業態協同發展路徑,讓沉睡的森林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動能,全面推進產業富民強村,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增效、群眾增收的可持續發展新路。
記者手記
從“坐吃山空”到“靠山吃山”,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兵營鎮成功探索出一條黨建賦能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這片生機盎然的林下空間,正成為該鎮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成為驅動鄉村振興、繪就綠色發展新畫卷的強勁引擎。(馮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