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縣兵營鎮位于秦巴山脈,山脈深處的銀杏村,曾困于群山環抱的閉塞,守著綠水青山卻過著緊巴日子。如今,層層煙田在山坳間舒展,烤房里的煙葉清香裹挾著豐收的希望。這個深山村落的蛻變,正是村黨支部以黨建為舵、黨員為帆,靠著一股“勤”勁,以村集體煙葉產業為引擎,帶領群眾闖出的特色致富路。

黨委領航,構想山坳里的“金葉子”
“以前守著茶葉,老百姓只能維持溫飽。村里的經濟發展不起來啊,年輕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守著幾畝薄田‘望天收’,產業也單一,賬戶上更是常年‘光屁股’。”銀杏村黨支部書記黃朝樹蹲在煙葉地里,指尖捻著一片厚實的煙葉,話語里藏著曾經的焦慮。那時的銀杏村,集體經濟薄弱,群眾致富無門,黨支部雖有心帶領大家突圍,卻始終缺一個精準的突破口。
轉機出現在去年秋天,兵營鎮黨委帶著各村“兩委”赴鄰鎮考察,三個煙葉種植村的紅火景象讓黃朝樹眼前一亮:同樣是山地,人家靠煙葉讓全村經濟翻了番。回村路上,他望著車窗外的山巒盤算:“咱村的黃土地土層厚、透氣好,海拔和光照條件不比鄰鎮差,老輩人零星種過煙葉,只是缺規模、少技術。”
支部會上,黃書記拋出想法:“黨組織就是群眾的主心骨,咱得把資源盤活、把人心聚起來!”最終形成共識:以黨支部為核心,整合土地資源發展煙葉產業。“群眾信不信,就看支部敢不敢闖。”黃朝樹在黨員大會上拍了板,“我們黨員先試,成了帶群眾干,賠了算集體的!”
黨員帶頭,啃下種煙這塊“硬骨頭”
很快種煙的消息在村上傳開了,可難題卻接踵而至。首先就是要過好群眾這一關。在群眾會上有不少群眾發出質疑的聲音:“前些年村上就種過這玩意兒,咱沒技術,種出來的煙葉都沒用啊,現在再種能有人要嗎?賠了咋辦?”“家里就老兩口,哪有力氣伺候這‘金貴’莊稼?種煙葉費力氣,還得建烤房,哪有錢喲。”面對各種聲音,黃書記沒急著反駁,先是給大家算了“三本賬”:“我們先看看這對比賬——一畝煙葉拋開成本,保底可以收入2000余元,是玉米土豆的兩倍多;再看看種煙的保障賬——鎮政府聯系了縣煙草公司技術員全程指導,成熟后統一收購;做事多少都有風險,我們種煙的風險賬——黨員帶頭試種,虧損由集體承擔。大家伙有顧慮的不著急種嘛,先看看再種。”
“我是黨員,我先上!”村里的一名老黨員第一個報名,后備干部陳少虎緊隨其后:“我在網上查過,好多山區靠煙葉富了,我年輕,能學技術!”村民孫永根聽到后積極加入了隊伍:“你們敢領路,我就敢跟著干!”還有村民說道:“地我種不動,但可以租給集體,也算盡份力!”
土地整合是塊“硬骨頭”。村里的坡地零散,種煙要連片就得平整土地、修灌溉渠。大型機械去不了的地方,村民們就拿鐵锨、鋤頭一點點挖,肩挑背扛運土填溝。50多歲的老黨員,每天天不亮就帶著家人上工,“村委又出錢又出力地帶頭干,咱老百姓還能怕累?”銀杏村用了兩個月,硬是整平300余畝坡地,建起兩座育苗大棚,引來山泉水并修起蓄水池。

黨群同心,攻克技術難題育“金葉”
煙葉種植講究“三分種、七分管”,打頂、抹杈、防治病蟲害都有學問。鎮政府請來縣煙草公司的技術員駐村指導,村民們搬著小板凳在田間地頭當“學生”,筆記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要點“技術員說打頂要留多少片葉,我就數著數兒來,一點不敢錯。”
今年夏天持續高溫干旱,當初建的蓄水池派上大用場。村“兩委”分組輪值,凌晨就背著水管去煙田澆水,確保每株煙苗都喝上“救命水”。“黨員凌晨三點就下地,我們哪好意思偷懶?”村民們自發加入澆水隊伍,300余畝煙田在村民的辛勞付出下沒受旱情的影響。
當前,銀杏村已經到了煙葉烘烤環節,最考驗煙農的耐心。烤房溫度控制是關鍵,高了低了都會影響煙葉品質。村合作社安排專人輪班守烤房,定時記錄溫度,整夜不合眼是常事。“現在正是烤煙的關鍵時候,雖然天氣炎熱,我們在烤煙房聞著煙葉味兒就已經感受到了碩果累累的豐收景象,再累也值得!”煙農們清笑著說。

如今,銀杏村的首批煙葉即將采收,預計帶動群眾增收50余萬元。看著烤房里金燦燦的煙葉,黃書記在支部會上感慨:“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產業興不興,核心在黨員。只要咱黨組織把群眾擰成一股繩,再難的路也能走出希望!”
山坳里的“金葉”迎風搖曳,不僅映照著銀杏村的新生,更印證著一個真理:黨建引領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從秦巴山區的煙田到廣袤鄉村的田野,只要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就能讓黨旗在鄉村振興一線、基層廣袤的土地里高高飄揚,繪就共同富裕的壯美畫卷。(王鈺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