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趙毅 報道:“鄉親們,屋后有滑坡跡象,請按照逃生路線轉移。”近日,一場防地災應急演練在兵營鎮四條溝村開展,該村地災監測員王龍手持擴音喇叭和銅鑼,不停地向周邊村民發出預警信號。為破解地災應急避險“最后一米”,兵營鎮用活“三支隊伍”,積極推進基層應急服務驛站建設,其中“人防”是“小驛站”建設中的重要一環。

地災監測員王龍是四條溝村一組村民,他家是地災影響戶。三年前,他被吸納參與村級應急管理志愿服務工作。每年防汛期間,他都能敏銳地意識到,哪里是地災防范的重點區域,哪些村民是格外關注的群體。

像王龍這類地災監測員,除了防汛期間擔任村里的地災監測和應急避險通知等重要職責外,在平日里,他還是應急科普知識“宣講達人”,用村民能聽懂、能理解、能接受的話語,通過接地氣的方式,對應急避險、防災避災等常識進行講解,群眾受益匪淺。

在兵營鎮的10個行政村,每個村組都有至少一名像王龍這樣的監測員,這些監測員都來自各村的在家青壯年。該鎮以地災影響戶為重點,引導和鼓勵地災隱患區域在家青壯年主動參與村級應急管理志愿服務工作,重點協助做好風險預警、人員轉移。讓地災影響戶既是需要被轉移安置的對象,同時也是參與隱患點應急救援的一分子。


各村除配備地災監測員外,還以村組干部為基礎,以公益性崗位人員為補充,組建了黨員先鋒隊和志愿服務隊,形成“三支隊伍”中的第二力量。劃分信息聯絡組、人員轉移組、搶險救援組、后勤保障組,每個工作組明確一名村干部聯系,協同配合做好村內災害信息發布預警、人員避險轉移安置、災害救援恢復組織、設備器材協調保障等工作。
明家梁村村民胡揚琴在一次滑坡泥石流災害中,因為得到了村級應急隊伍提前發出的預警通知,并在應急隊的幫助下,及時與家人得到了轉移安置,成功避開了地災險情,全家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村級應急隊伍“前哨”的“探頭”作用尤為重要。
如何推動應急預警響應更加迅速、人員轉移安置更加有序、救援協調聯動更加順暢、指揮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兵營鎮積極夯實鄉鎮應急力量,依托鎮民兵應急排建設,形成“三支隊伍”中的第三力量。組建由30名青壯年組成的鎮級應急隊伍,整合鎮平安建設和社會事務辦、衛生院、供電所等行業部門力量,形成鄉鎮應急策源力量。
從組到村,從村到鎮,兵營鎮按照以防為主、防救結合思路,用好用活“三支隊伍”,不斷建強基層應急服務驛站。每個驛站不僅制度規范,應急響應體系完備,同時充足儲備“三類物資””,推動力量下沉、保障下傾、關口前移,加快構建橫到邊、縱到底的應急救援體系,探索實現應急資源下沉鄉鎮、村組全覆蓋,并有效銜接“防”和“救”的責任鏈條,進一步提升了基層及時發現和應急處突能力。

下一步,我縣計劃采取先試點再推廣的科學模式,一個鄉鎮選擇一個村,先行建設16個基層應急服務驛站試點,后期全面推廣,覆蓋全縣321個村及519處地災點。基層應急服務驛站的建設,將極大地提升我縣應對突發災害的響應速度和處置能力,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筑牢堅實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