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秋,走在兵營鎮四條溝村,藍天白云相映成趣。路邊,五彩斑斕的花朵在微風中搖曳生姿,它們用絢爛的色彩裝點著鄉間小路。

院內,村民剛剛收獲的玉米被整齊地晾曬在地面上,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金色的光芒。

遠處的青山連綿起伏,與這片充滿生機的鄉村景色融為一體;綠樹成蔭的枝頭,鳥兒歡快地歌唱,奏響了鄉村振興的和諧樂章。

自共同締造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四條溝村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五共理念”為總抓手,以“群眾參與”為根本,搶抓發展機遇,從倡導文明新風、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治理水平入手,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不斷擦亮“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金字招牌。

移風易俗潤民心
“人情往來的負擔越來越重,最終是害人害己,攀比之下還容易造成吃喝上的鋪張浪費……”8月23日,該村老黨員、共同締造理事會成員張明海感嘆。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情往來也隨之水漲船高,紅白喜事大操大辦時有發生,高額彩禮讓許多家庭苦不堪言,鋪張浪費也在攀比中逐漸擴散。
隨著共同締造的推進,一場移風易俗的春風吹進四條溝村,帶來新的氣象。5月17日,在四條溝村柳樹大院共同締造推進會上,張明海等20余位村民直言抨擊“身邊陋習”。

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該村修訂《村規民約》相關內容,明確了紅白喜事的操辦標準,比如規定婚宴的規模不得超過一定桌數,彩禮金額不得過高,喪事要從簡辦理等;成立紅白理事會,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輩和有威望的村民組成,負責監督和管理村民的婚喪嫁娶事宜,一旦發現有違規行為,及時進行勸導和糾正。

如今,村莊風氣煥然一新,村民們不再為高額彩禮而發愁,而是更加注重婚姻的本質和家庭的幸福,移風易俗如春雨般滋潤著村民的心田,讓文明之花在這片土地上綻放得更加絢爛。

鄰里互助見真情
五月下旬的某天,該村村民梁某在家突然昏迷暈倒,情況十分危急,鄰居陳某、周某夫妻二人在得知情況后,緊急聯系車輛,將梁某護送至縣醫院救治,挽救了一個生命和一個家庭。
“小王,我家電路出問題了,廚房線路接頭處冒火光,家里也停電了,你能過來幫我看看嗎?”“好的,我馬上到……”近日,在柳樹大院安置點內,72歲的五保老人吳志明因電路故障向青年黨員王龍求助。在王龍的檢修下,很快排除了故障,將線路重新接好,幫助老人家中恢復了供電。

“經過我的了解,同學們主要存在學習方法不對、學習興趣不足、缺乏學習毅力等問題,要改進這些不足,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暑假期間,該村返鄉教師丁桂英在村里開辦的“愛心課堂”上開展志愿服務,她連續三年暑期回村為二十余名留守兒童“義務送教”。

像這樣熱心公益服務、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故事在村里不勝枚舉。這些看似簡單的舉動,卻能在村民最需要的時候,給予最及時、最真摯的感動。也正是這些善行義舉讓這個村莊變得更加溫暖溫情。
合力共筑“同心橋”
“我們院子住戶大多數田地、茶園都在對面山上,雖然現在河堤建好了,但是要到河對面農田、茶園干農活還需要繞行很遠,農作物成熟后來回運更麻煩……”六月初,村民葉從平向理事會反映。“要是能在河岸上架一座橋就好了,這樣往來干活都方便。”老黨員張明海提議道。

“在河岸上架一座橋是個好主意……”自從有了架橋的提議,村民們紛紛表示贊同。架什么樣的橋?資金的問題怎么解決?理事會成員一時犯難了。

“我們可以組織捐點錢……”“對,架橋是我們大家共同受益,如果需要出力的話,我也可以參與……”柳樹大院安置點村民王龍、徐永貴等人帶頭給出了建議,得到了安置點群眾的紛紛響應。村民郭強力雖然長期不在本村居住,當他聽說大家都準備捐款架橋時,主動通過微信轉賬200元支持架橋事宜,在大家的配合下,柳樹大院安置點19戶群眾共同籌集資金6050元。在理事會、村民、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下,一座嶄新的鋼架橋建成使用。

△四條溝村共同締造試點小組理事會理事長徐順成
△四條溝村黨員 張明海

八月中旬,一座堅固的鋼架橋橫跨在河流中間,村民親切地稱該橋為“同心橋”。理事會為紀念村民合力架橋事跡,請匠人在橋邊用大理石雕刻一篇《同心橋記》,記載道:“此橋之成,非一人之力,乃眾人共同締造之成果也。”“當知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則無事不可成也。”
△四條溝村村民周光菊

報道/通訊員 馮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