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兵營鎮羅漢灣村“養殖基地”,兩排標準化的高密度養殖大棚及養殖桶一字排開,顯得格外耀眼,“這是村集體和企業共同投資建設的‘數字智慧水產養殖項目’,目前投放魚苗10萬尾,預計可實現年產鱸魚3.6萬斤,產值約54萬元;鱖魚2萬斤,產值60萬元。”高密度養殖產業負責人伍長證介紹道。

據悉,近年來,竹溪縣兵營鎮羅漢灣村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積極探索使用“資源盤活”、“村企共建”、“入股分紅”三新模式,成功發展起高密度養殖產業,實現了集體資產的盤活,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成為股民,解鎖了村級集體經濟“增收密碼”,為村集體產業注入新活力。
活用“資源盤活”模式,沉睡資源變資產
為破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難題,羅漢灣村黨支部帶領村干部、市場主體主動“走出去”參觀學習集體經濟發展先進經驗,開闊視野,轉變思維;村兩委召開集體經濟發展座談會找問題、提思路、明方向,把村里可以用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資源資產擺出來,把家底亮出來,尋找突破口,因地制宜把村集體閑置民房、老校舍、荒灘等流轉到企業,流轉后由村集體和企業共同投資改造,并聯同合作社引進先進的養殖技術和設備,新建智能蜂窩池設施化養殖基地;建成鋼結構養殖車間2500平方米,養殖圓桶36個,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還為村集體帶來了穩定的經濟收益,為后續的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采用“村企共建”模式,資金巧妙變股金
“把資金變為資產是最穩妥的方式……”在羅漢灣村召開黨群代表評議上級扶貧資金分配使用時,駐村工作隊隊長孫子緒提議道。在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的同時,羅漢灣村集體還積極尋求資金的有效運作。為了降低風險,增加收益,經過黨群代表評議,村集體決定通過“資金變股金”的方式,將部分扶貧資金投入到高密度養殖產業中。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高密度養殖產業的規模和效益,村集體還積極尋求外部合作,與竹溪縣曬金水產養殖合作社達成合作協議,共同投資建設養殖場。合作社帶來了先進的養殖技術和市場銷售經驗,村集體則提供土地資源、資金入股及鼓勵農戶的參與。通過這種模式,村集體的沉淀資金轉變為股金并參與到養殖場的運營中,實現了資金的有效增值。
巧用“入股分紅”模式,村民輕松變股民
“高密度養殖產業前景可觀,我也想投部分資金……”羅漢灣二組村民方敦波一早就找到村委會說道。農民既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更是產業發展最直接的受益者,為了讓更多的農戶參與到高密度養殖產業的發展中來,羅漢灣村巧用了“入股分紅”模式。通過向農戶宣傳養殖產業的潛力和收益,鼓勵他們將手中的閑散資金入股到養殖場的建設和運營中。農戶通過入股成為養殖場的股東,不僅可以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還能參與到養殖場的日常管理和決策中。這一模式激發了農戶的積極性和參與度,讓他們更加珍惜和關注養殖產業的發展。
“在兵營鎮黨委政府的全力推進下,羅漢灣村著力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難題,提高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條‘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收益有分紅’的發展之路,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兵營鎮羅漢灣村黨支部書記熊遠勇如是說。

通過活用“資源盤活”模式、采用“村企共建”模式、并巧用“入股分紅”模式,羅漢灣實現了集體資產的盤活和資金的股金化。這一創新模式不僅為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徑。今后,羅漢灣村將繼續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帶領村民群體共同富裕。(熊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