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河鎮黃沙河村精準扶貧工作紀略
通訊員張娟、朱敏
黃沙河村位于縣河鎮東部,距離鎮政府16公里,縣城36公里。全村轄3個村民小組、230戶890人,鄉村勞力460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基礎設施落后,加之缺資金、技術、因病致貧等原因導致貧困人口較多,達139戶520人,被納入全縣73個整村扶貧重點村之一。
如何精準扶貧挖“窮根”,早日摘掉貧困帽?近日,村黨支部書記柯昌元表示,全村將在縣領導和縣糧食局幫扶單位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在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為基本,重點圍繞茶業、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建設等方面開展工作,全力打好這場精準扶貧攻堅戰。
調查摸底探實情
底子清、情況明是做好精準扶貧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按照“精細部署、實在摸底、準確核查”要求,摸清底數,制定規劃,讓扶貧全覆蓋,致富有奔頭。
為真正做到扶真貧、真扶貧,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全村范圍內深入開展了入戶走訪調查摸底,對全村139戶貧困戶520貧困人口進行了精準確認,認真聽取意見,明確幫扶重點。找準致貧原因,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填寫精準扶貧明白卡,科學規劃扶貧項目,制定脫貧措施,為拔掉“窮根”打下堅實基礎。
強化設施惠民生
一年來,該村為有效改善基礎條件,解決群眾飲水和生產用水難、行路難問題,在縣領導和幫扶單位的支持、群眾積極參與下,想方設法、多措并舉,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全村早日展“新顏”換“窮貌”。
一是實施農田水利建設,整修堰渠1000米,可基本解決110與戶300余人農田灌溉問題,促進發展農業生產、提高糧食產量。二是硬化道路3公里,分步實施通村達院入戶水泥路建設。通過項目實施,將有效改善村級交通條件,解決90%以上的群眾“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出行難題。三是實施生態扶貧搬遷和危改改造,幫助貧困群眾“挪窮窩”。全村群眾住房絕大多數是土木結構房屋,居住條件差、安全隱患多。為切實改善貧困群眾居住條件,按照集中連片、統一規劃的模式,實施扶貧搬遷和危房改造80戶316人。建設群眾休閑文化廣場1座,并配套完善路燈、健身器材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實施村莊環境衛生整治兩處,配置垃圾收集清運設備設施。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居住環境水平。
產業帶動促致富
通過調查走訪摸底調查,全面掌握了村級發展優勢,在幫扶單位和鎮駐村干部的共同參與和支持下,全村確立了“大力發展茶葉、藥材產業,帶動增收致富”的思路,著手實施產業建設,推動產業發展,促進增收致富。
新建和改造茶園300畝,推進茶葉產業化發展。茶園改造過程中,貧困勞力積極參與種植、修剪、施肥、補植補種的工程中,40余戶戶均增加收入1800元以上。采茶期農戶采茶,100余戶采茶戶均增加經濟收入達3000元,增收效益明顯。
建設中藥材基地500畝。主要種植桔梗、丹參、玄參等中藥材,目前已完成藥材種植300畝。村主任柯昌敏等干部帶頭出資發展藥材產業,成立了竹溪縣惠友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經營藥材種植、加工及銷售。“為提高村民收入,我們從貧困戶那里租賃田地,統一種植經營,然后返聘村民參加合作社的種植工作。”柯昌敏介紹,合作社租賃村民田地后,由合作社統一經營規劃,統一向返聘的村民發放苗木、化肥等,最后由合作社統一銷售。“村民不但有田地租金收入,還有參加勞動報酬收入。”通過這種“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帶動和經營管理模式,促進了規模化及科學化種植,并覆蓋了周邊60多戶貧困戶,戶均年收入可增加3000多元。不僅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脫貧,而且推動了全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傾力幫扶換新顏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縣糧食局扶貧工作隊成員深入黃沙河村,開展村情民意調研,走訪慰問貧困戶,對全村139戶520人貧困對象進行入戶調查走訪摸底。通過走訪調查,積極聽取群眾意見,明確了幫扶工作重點。
扶貧工作隊要求,要突出為民服務,加大對困難群體的關心和關愛,多關心貧困群眾的生活問題,想其所想、急其所急,解決他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要緊密結合村情實際,廣泛開展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技能知識培訓,幫助早日脫貧致富。
幫扶單位籌集資金近百萬元,重點圍繞發展特色產業、完善基礎設施等方面開展幫扶工作,發展生產,搞活經濟,改房、修路、引水,通過一年來的大力幫扶,使黃沙河村發生了巨大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