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縣河鎮結合鎮情實際,積極暢通聯系、便民、民意“三種渠道”,健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的新機制,有效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暢通“聯系渠道”。一是印發惠農政策宣傳單。把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農合、新農保、農村低保、個人建房用地審批等辦理流程收錄其中,發放給農戶,切實把黨的各項惠農政策和惠農措施真正送給群眾,把黨的惠農政策變成老百姓“口袋里”的實惠。二是全面參與管理。按照“誰駐村,誰負責”的原則,由駐村干部全面參與村級經濟發展、公益事業、矛盾糾紛調解等重要事務的管理,及時到現場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遇到困難和問題。
暢通“便民渠道”。一是兩級機構便民。建立鎮便民服務大廳,將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民政、財政、計生、養老保險等服務崗位入駐大廳,實行“一站式”辦公。同時,在各村建立便民服務室,受理群眾訴求。二是兩級考核機制。對駐村干部的駐村服務群眾工作實行平時考核和年底考核雙向考核機制。一方面,根據工作完成情況進行績效考核;另一方面,接受所駐村的群眾對工作作風、辦事能力、廉潔自律等方面的測評,最后綜合雙向考核結果,作為獎懲的重要依據。
暢通“民意渠道”。一是“勤”走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駐村干部和村干部定時不定時通過進村入戶,與群眾“面對面”交談,認真搜集群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實現入戶常態化。二是“勤”反饋。將搜集到的村情民意通過召開專題會議的形式,反饋至鎮主要領導,鎮黨政班子集體聽取匯報,逐項研究解決辦法,形成專門的解決方案。三是重落實。按照駐村歸屬,群眾反映的問題由駐村干部和村干部協調分管領導進行解決,及時向鎮主要領導匯報辦理進展情況,形成提交、梳理、交辦三級聯動機制,確保“件件有回音”。(譚曉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