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河鎮加快轉型促進發展記略
通訊員余志雁
近年來,縣河鎮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建設“十堰綠色崛起示范縣”戰略目標,緊扣打造“竹溪門戶、生態縣河”主題,以轉型發展為主線,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發展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轉變思路、創新方法,著力做好產業發展“加減法”、算好環境治理“取舍賬”、把好風尚引領“揚棄標”,大寫“生態”文章,創造發展空間,助推綠色崛起。
目前,該鎮生態產業蓬勃發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環保新風尚日益盛行,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產業——做好加減法
該鎮堅持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加快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立足生態調結構、著眼長遠上項目,積極做好產業發展“加減”法,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有了新的提升,鎮域經濟穩步發展。如今,基地規模擴大了,產業鏈條延長了,資源消耗減少了,污染排放變小了,生態環境變好了。
加法,集聚產業發展正能量。該鎮擴大產業基地規模。重點建成了以馬鹿山一帶為中心的“萬畝核桃產業帶”,栽種核桃近2萬畝;鞏固原有茶葉基地,在翟家壩核心片區新建優質茶園示范片500畝,使茶葉基地規模達到2.4萬畝;在縣河村建設大棚設施蔬菜基地200畝;在黃沙河村新建中藥材基地200畝;在六合村新建獼猴桃基地50畝。發展林下經濟。充分利用紅豐、先裕、中心寨、六合等村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培植養殖大戶,帶動村民從事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在林下栽培食用菌、藥材,養雞、牛、羊,種植草莓等。目前,已重點培植種養大戶6戶,建成規模養殖場2個,種植藥材100余畝,養牛近500頭,養羊1100余頭,養雞1000余只。發展第三產業。以縣河村翟家壩片區、大路溝村美麗鄉村建設和集鎮擴容為依托,努力打造宜業、宜居、宜游良好環境;對鎮域內旅游資源進行挖掘規劃,大力開展金魚島、鑼鼓洞戰斗遺址、翟家壩生態觀光園、富溪黃家祠堂遺址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點策劃宣傳,打造野外垂釣、休閑娛樂、農耕文化、紅色戰斗遺址等旅游景點;實行激勵政策,優化創業環境,積極引導、幫扶集鎮居民發展鄉村農家樂,努力形成旅游業帶動發展服務業,服務業推動做優旅游業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石磨記憶、水車棕韻、福院老家、紅色印記、濱河清風”等十個景點,發展農家樂4家。大力打造生態茶葉品牌。充分發揮生態茶葉資源優勢,加強茶葉生產監管,實行源頭控制,全力鞏固有機茶、無公害茶建設和認證成果;加快低產茶園改造和良種化步伐,做到茶葉生產良種化、規模化和生態化;提升“古庸貢”茶葉標準和生產加工技術,實行茶葉標準化生產;形成“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格局,實現規模化經營,做強做優生態茶葉產業。生產的“古庸貢”茶于2012年獲得湖北省名牌產品稱號。
減法,改善產業發展不利因素。減少生態破壞。以教育與管理雙管齊下的方式,轉變干部群眾“先發展、再治理,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的錯誤認識,不斷增強生態意識和生態責任,堅持生態至上的理念,在項目建設中,不亂砍一棵樹、不亂挖一方土,禁止一切破壞生態的行為;推進循環農業,倡導無害化、清潔生產,減少農業污染;實施改水改廁、污水處理、環境整治項目,凈化環境,減少污染。破解融資瓶頸。發揮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用足用活國家關于財政貼息、投資補助等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態農業,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資為導向,以農民與業主投入為主體,信貸投入為補充的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生態農業發展投入新機制;拓寬融資渠道,確保生態農業產業投入持續增長。關停河道采砂、石礦開采企業。該鎮采取多種措施,先后關停了縣河流域多家河道采砂企業和鑼鼓洞山上石灰石礦開采企業;有效保護紅色教育基地、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為生態農業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環境——算好取舍賬
該鎮立足實際,算好生態環境保護取舍賬,下大決心,花大力氣,積極實施生態建設,相繼啟動了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河道采砂專項整治、礦山開采專項整治、“清潔家園”行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等系列工作,并取得了明顯成效,深受全鎮廣大干部群眾的好評,也得到了縣委、縣政府充分肯定。
取長遠利益,夯實發展基礎。培植花卉苗木基地。引導民營業主建育苗基地,目前,已在富溪村、六合村等地建成苗圃3個,育苗400余畝,主要培育楠樹、香樟樹、桂花、水杉等樹苗。同時,抓住縣河村片區建設機遇,建成了高標準桂花苗木近300畝。實施植樹造林項目。在核桃基地栽植核桃林3500畝,在縣河村翟家壩栽種以桂花、棕樹、楠木為主的景觀林300余畝,在大路溝等村荒山造林1500畝,栽種生態竹林50畝,鄉村道路綠化30畝,庭院綠化500余戶,栽種果樹近6000株。同時發展5個造林大戶,流轉荒山5000余畝,共栽植樹木150余萬株。打造宜居環境。搶抓機遇,進一步完善鎮村規劃,按照宜居宜業、生態環保的要求,建設新農村、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
(上接第一版)今年來,該鎮高起點定位,及早部署,突出改水改廁、治臟治亂治污,積極引導群眾改變生活陋習。從改善鎮村環境、提升群眾素質、加快文化建設三個方面入手,重點加強鎮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農村環衛長效保潔機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施小農水和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施庭院綠化、村莊美化、道路凈化工程;以“境潔”、“路暢”為標準,努力營造“村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人居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創新發展思路,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以346國道和水天路沿線村為重點,抓點帶面。充分利用“十星級文明戶”、“潔凈家庭”示范戶評選活動和爭創“生態村”、“生態鄉鎮”活動等載體,教育引導群眾講衛生、革陋習,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和行為習慣。同時,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長效機制,努力營造生態文明的良好環境。
舍短期效應,著眼發展前景。嚴把生態準入關。在項目建設上,該鎮堅持寧可不上項目,也不讓環保不達標、環境污染嚴重的項目落戶的原則,嚴格項目審批程序與標準,把好生態準入關口。對每一個項目建設都采取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專人跟蹤、協調解決的辦法,抓住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不放松。嚴守生態紅線。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理念,建立并逐步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把生態文明建設、嚴守生態紅線的相關內容納入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把生態保護理念引入決策全過程,把環境影響評價貫穿監督各環節。同時,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知曉紅線意義、監督越過紅線行為、保障紅線功能的良好氛圍,努力讓群眾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嚴禁破壞生態。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建立責任到人、齊抓共管的管理機制和生態環境動態監管體系,加大綜合執法力度,強化監督管理。堅決打擊亂砍濫伐、亂捕濫殺等行為;堅決杜絕環境違法行為,配合有關部門加強對排污行為的日常監督檢查,重點查處業主偷排、直排和閑置污染物處理設備的行為;嚴禁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禁止在346國道兩側的直觀可視范圍內進行露天采石、取土。
風尚——把好揚棄標
近年來,該鎮把引領環保新風尚、倡導低碳新生活作為實現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全鎮積極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大力宣傳和普及低碳知識,引導廣大群眾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理念、消費模式,做低碳生活的引領者、宣傳者、實踐者、受益者,為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貢獻力量。
弘揚生態環保風尚。以踐行節能環保為核心,積極倡導“環保優先、厲行節儉、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的風尚。開展“綠色機關”創建活動,政府機關通過優先采購環保辦公設備、辦公用品,節約辦公耗材、用能,帶動群眾共同踐行“節能減排”。倡導綠色消費、綠色出行,掀起強身健體、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熱潮。引導村民參與制訂、踐行《村規民約》,使村民生態理念、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環保新風尚逐漸形成。他們不僅主動搞好房前屋后的綠化、美化和庭院環境衛生保潔,還踴躍參與到村莊環境衛生整治和生態城鎮建設中。充分利用“十星級文明戶”、“潔凈家庭”示范戶評選活動等載體,教育引導群眾樹立生態觀,增強愛護生態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的意識,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行為習慣。組織各學校開展以“倡導低碳生活、呵護綠色家園”為主題的系列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讓青少年懂得環保、關心環保并自覺保護環境。
摒棄破壞生態行為。淘汰落后工藝、落后生產方式、污染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產業,讓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在實現生態環保的條件下發展產業。革除生活陋習,以提高村民生態環保意識為先導,努力從家庭做起,通過組織各種群眾喜愛的科普宣傳和文化體育等活動,引導家庭革除陋習,轉變生活方式,美化生活環境,提高健康水平,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減少生活污染,倡導購買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生活消費品,選購減量包裝的商品。開展“文明餐桌”、“光盤”等行動,力促形成勤儉節約、文明環保的良好習慣。整治農村生態環境,集中整治亂堆亂放、亂潑亂倒等“十亂”現象,確保環境衛生“臟、亂、差”現象得到根本扭轉;加大畜禽養殖污染、秸稈焚燒污染和化肥、農藥、農膜污染防治力度,實施沼氣池建設項目,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凈化空氣;運行農村環境衛生長效保潔機制,配套保潔設施,組建保潔隊伍,實行分片保潔、分類回收、統一處理、收費服務、村民自治的管理方式,加強農村環境衛生長效保潔,美化村莊環境,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