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轉型發展,近年來,縣河鎮立足生態調結構,著眼長遠上項目,努力做好產業發展“加減”法。
加法,集聚產業發展正能量。一是擴大產業基地規模。重點建成了以馬鹿山一帶為中心的“萬畝核桃產業帶”,栽種核桃近2萬畝;鞏固原有茶葉基地,在翟家壩核心片區新建優質茶園示范片500畝,使茶葉基地規模達到2.4萬畝;在縣河村建設大棚設施蔬菜基地200畝;在黃沙河村新建中藥材基地200畝;在六合村新建獼猴桃基地50畝。二是發展林下經濟。充分利用紅豐、先裕、中心寨、六合等村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培植養殖大戶,帶動村民從事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在林下栽培食用菌、藥材,養雞等家禽,養殖牛、羊等高山草食動物,種植草莓等經濟作物。目前,已重點培植種養大戶6戶,建成規模養殖場2個,種植藥材100余畝,養牛近500頭,養羊1100余頭,養雞1000余只。三是發展第三產業。以縣河村翟家壩片區建設、大路溝村美麗鄉村建設和集鎮擴容為依托,努力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的良好環境。對鎮域內旅游資源進行挖掘規劃,大力開展金魚島、鑼鼓洞戰斗遺址、翟家壩生態觀光園、富溪黃家祠堂遺址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點策劃宣傳,打造野外垂釣、休閑體驗、農耕文化、紅色戰斗遺址等旅游景點。實行激勵政策,優化創業環境,積極引導、幫扶集鎮居民發展鄉村農家樂餐飲服務業。努力形成旅游業帶動發展服務業,服務業推動做優旅游業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石磨記憶、水車棕韻、福院老家、紅色印記、濱河清風”等十個景點,發展農家樂4家。四是大力打造生態茶葉品牌。充分發揮生態茶葉資源優勢,加強茶葉生產監管,實行源頭控制,全力鞏固有機茶、無公害茶建設和認證成果。加大低產茶園改造和良種化的步伐,做到茶葉生產良種化、規模化和生態化。完善“古庸貢”茶葉標準和生產加工技術規范,實行茶葉標準化生產。形成“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格局,實現規模化經營,做強做優生態茶葉產業。生產的“古庸貢”茶于2012年獲得湖北省名牌產品稱號。
減法,改善產業發展不利因素。一是減少生態破壞。以教育與管理雙管齊下的方式,轉變干部群眾“先發展、再治理,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的錯誤認識,不斷增強他們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責任,堅持生態至上的理念,在項目建設、生產生活中,不亂砍一棵樹、不亂拆一間房、不亂挖一方土,禁止一切破壞生態的行為。推進循環農業,倡導農民無害化、清潔生產,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實施改水改廁、污水處理、環境整治項目,凈化環境,減少污染。二是破解融資瓶頸。發揮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用足用活國家關于財政貼息、投資補助等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態農業,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資為導向,以農民與業主投入為主體,信貸投入為補充的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投入新機制。拓寬融資渠道,保證生態農業產業投入的持續增長。三是關停河道采砂、石礦開采企業。近年來,該鎮在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多種措施,先后關停了縣河流域多家河道采砂企業和鑼鼓洞山上的石灰石礦開采企業。有效地保護了紅色教育基地、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減少了安全隱患,修復了生態,維護了社會穩定,為生態農業產業發展奠定基礎。(余志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