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縣河鎮搶抓機遇、轉變思路、強化服務、創優環境,立足生態調結構,結合實際挖潛力,緊跟市場找特色,著眼長遠上項目,積極為產業發展集聚正能量。如今,產業基地規模擴大了,產業鏈條延長了,資源消耗減少了,污染排放變小了,生態環境變好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有了新的提升,鎮域經濟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
擴大基地規模。重點建成了以馬鹿山一帶為中心的“萬畝核桃產業帶”,栽種核桃近2萬畝;鞏固原有茶葉基地,在翟家壩核心片區新建優質茶園示范片500畝,使茶葉基地規模達到2.4萬畝;在縣河村建設大棚設施蔬菜基地200畝;在黃沙河村新建中藥材基地200畝;在六合村新建獼猴桃基地50畝。
發揮資源優勢。充分利用紅豐、先裕、中心寨、六合等村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發展林下經濟。培植種養大戶,帶動村民從事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在林下栽培食用菌、藥材,養雞等家禽,養殖牛、羊等高山草食動物,種植草莓等經濟作物。目前,已重點培植種養大戶6戶,建成規模養殖場2個,種植藥材100余畝,養牛近500頭,養羊1100余頭,養雞1000余只。
拓展發展空間。以縣河村翟家壩片區建設、大路溝村美麗鄉村建設和集鎮擴容為依托,努力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的良好環境,延長產業發展鏈條,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對鎮域內旅游資源進行挖掘規劃,大力開展金魚島、鑼鼓洞戰斗遺址、翟家壩生態觀光園、富溪黃家祠堂遺址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點策劃宣傳,打造野外垂釣、休閑體驗、農耕文化、紅色戰斗遺址等旅游景點。實行激勵政策,優化創業環境,積極引導、幫扶集鎮居民發展鄉村農家樂餐飲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努力形成旅游業帶動發展服務業,服務業推動做優旅游業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石磨記憶、水車棕韻、福院老家、紅色印記、濱河清風”等十個景點,發展農家樂4家。
打造特色品牌。充分發揮生態茶葉資源優勢,加強茶葉生產監管,實行源頭控制,全力鞏固有機茶、無公害茶建設和認證成果。加大低產茶園改造和良種化的步伐,做到茶葉生產良種化、規模化和生態化。完善茶葉標準和生產加工技術規范,實行茶葉標準化生產。形成“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格局,實現規模化經營,做強做優生態茶葉產業,精心打造茶葉品牌。生產的“古庸貢”茶于2012年獲得湖北省名牌產品稱號。(余志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