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以來,為深入落實省委、市委和縣委以共同締造為載體深化實踐活動有關要求,全縣各地扎實推進共同締造試點擴面提質,規范試點擴面方法步驟,廣泛動員干部群眾參與,涌現出一批典型事例和特色經驗做法。11月26日起,竹溪縣融媒體中心全媒體欄目《共同締造試點行》,將對全縣320個行政村(社區)的共同締造試點做法進行集中展示,為共同締造試點擴面提質增效貢獻智慧和力量。
縣河鎮龍堰河村3組:同心共議建廣場
縣河鎮龍堰河村3組,共有農戶59戶201人。在推進共同締造工作中,該村堅持以“五共”理念為指引,以群眾身邊的小事為切入點,充分激發民智、尊重民意、匯聚民力,實現了村民行為“小改變”,村組顏值“大提升”。

聽民聲,建組織,找準切入點
工作組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按照“戶戶走到、不落一人”的要求,先后開展3輪入戶,線上線下聯系群眾400余次,組織召開戶院會8次,共收集共性問題3個、個性問題13個,通過幫助村民繳納“兩金”、修理家具等小事,獲取了大家的信任,充分做到了傾聽群眾心聲,解決群眾難題。村民們從剛開始的質疑,到后來積極參與每次召開的群眾會,主動建言獻策,大家的思想觀念逐漸發生顯著改變。

共同締造不僅僅是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更重要的是完善基層隊伍,培育群眾組織。從試點工作啟動開始,工作組就將培育小組的群眾組織作為長遠大計來抓,動員群眾推選出5名威信力高、責任心強、積極性高的村民,組建小組理事會,同時成立黨小組、守水護水志愿隊等組織,引導他們參與到村級實事中來。在黨員和鄉賢等群體的帶動下,組內村民開始主動參與到文化廣場修建、守水護水行動、環境衛生整治、冬季防火宣傳等各種事務中,形成了人人參與的共建氛圍,實現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解民憂,齊參與,抓住著力點
工作組通過入戶走訪,收集了包含路燈維護、道路維修、垃圾箱清理等8條群眾意見建議,其中,建文化廣場是大家最為期盼的事情。“村里連讓娃娃們打球活動的地方都沒有,每次放假,我們孫娃兒都不愛回來。”在今年10月的灣組會中,68歲老人童明金說出了心聲,這也引起了吳遠秀的共鳴:“我兒子現在放假回來就在家玩手機,不愛出門,我覺得應該建一個能健身鍛煉的廣場。”這個話題一經打開,立刻調動了其他村民的積極性。老大姐童彩霞積極倡議:“我同意建一個廣場,我們到時候還可以搞個廣場舞隊,逢年過節的時候給大家表演節目,熱鬧熱鬧!”然而,也有不少村民持保留意見,他們認為,村上這么多年既沒錢也沒合適的場地,沒條件把廣場建起來。“廣場建設是我們大家的事情,我建議大家都出點錢出點力,一起參與進來,這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好事情啊!”

經過理事會會長童新寬在戶院會上的積極動員,大家熱情高漲,短短幾天,就收到194位村民捐款31697元,周培義、吳遠秀、童新寬三人無償出讓土地1200㎡。施工時,20多個村民自發出工具出人力,一起清理雜物、平整場地、安裝器材,義務加入到這場勞動中來。在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大家渴望多年的文化廣場由憧憬變成現實。廣場旁為紀念村民齊心建廣場雕刻的功德碑像是共同締造的一個縮影,靜靜訴說著龍堰河村共建、共治、共享的好風尚。
激活力,共管理,緊扣關鍵點
“現在廣場建好了,后面怎么管護才能讓廣場長期發揮作用?”小組會上,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起來,通過廣納群眾意見建議,確定文化廣場管護制度,明確組內五人各司其職,承擔場地綠化、設施管護、安全管理和文體活動組織等職責,每月由理事會負責公示廣場管護情況,確保文化廣場能長效運轉,讓村民能長期受益。

“3組這邊的大河灘,一下雨就有垃圾沖在岸上,一點都不美觀。”村民吳良超在和理事會成員閑聊中的一句話引起理事會和工作組的高度重視。為改善河道長期缺乏管護、垃圾清理不及時等問題,理事會成員動員大家組建志愿服務隊,形成黨員干部帶頭、村民積極參與的生動局面,每周對河道、公路沿線以及房前屋后開展環境整治活動。“我們都住在這里,冷點累點不要緊,環境更好了,我們的付出也就值得了!”五保戶張吉振也是志愿服務隊的一員。如今,結合“清潔家園”行動、守水護水行動,3組已發動群眾55人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3次,村莊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通過持續開展共同締造,喚醒了龍堰河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讓群眾從“旁觀者”變成“決策者”,形成了“一起拿主意、一起想辦法、一起做事情”的共治共管大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