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縣河鎮紅豐村因地制宜,提升“造血”功能,積極培育地栽木耳產業,引導群眾發展新型農業,拓寬增收渠道,將“小木耳”做成“大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近日,記者走進縣河鎮孝波農業種植有限公司的木耳基地,只見田間擺滿了木耳棒子,菌棒上的黑木耳紛紛從菌棒表面的小孔中探出頭來,長勢格外喜人。村民們來回穿梭在菌棒行列之間,忙著采摘、搬運、晾曬成熟的木耳,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紅豐村“兩委”通過論證走訪調研,廣泛征求意見,依托地理環境優勢,把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的地栽木耳作為產業發展對象。同時,緊緊抓住產業項目機遇,流轉撂荒地50余畝用于地栽木耳生產,引進該村創業能人張孝波回鄉投資建設木耳基地,一期投資300萬元,栽種木耳50萬棒。該村在發展木耳產業過程中,堅持科學指導、規范操作,充分利用高山氣候及優質水源優勢,堅持以“生態”提升“品質”,2022年底第一茬木耳喜獲成功,一經產出就供不應求。
孝波農業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 張孝波△
木耳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從制作菌棒到打孔移栽再到接種采都需要大量用工,管護歷經長達4個多月。同時,該基地采取“基地+合作社+農戶+市場”的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勞務務工、菌棒認領等多種形式,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縣河鎮紅豐村村民 代秀云△
為了讓木耳產業發展持續穩定,合作社聘請專業技術員和產業發展指導員,在菌包生產、木耳采摘等關鍵節點開展技術指導,制定木耳產品規范和技術規程兩個標準,建立健全木耳質量追溯、檢測、誠信“三個體系”,確保木耳的質量。同時,村“兩委”借助鄉村振興機遇,積極與鎮黨委政府、鄉村振興包聯單位對接溝通,多方爭取銷售渠道,并與縣城各大商超、酒店達成穩定合作,從產品質量和市場供求兩方面狠下功夫,確保木耳產得出、產得優、賣得好。

縣河鎮紅豐村黨支部書記、主任 張輝△
隨著村里有了好的主導產業,村民們慢慢地富了起來,村集體的發展也越來越好。村集體壯大后,該村著力從環境綜合整治、人居環境美化提升、基礎設施維護等方面下手,不斷完善村級基礎設施,提高民生事業改善服務能力,有效解決了村內撂荒地現象,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激活了留守婦女就業市場,拓寬了增收致富渠道。


眼下,該村50余畝的黑木耳正進入采收期,預計今年可生產干木耳約40000斤。下一步,該村將以木耳種植基地為平臺,積極動員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做優村級富民產業,把木耳種植產業打造成為持續長久的富民產業,實現穩農就業、助農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全媒體記者 湯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