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洪玲 龔臣 馮昊)山二黃,又名漢調二黃,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是湖北省現存的9個地方稀有劇種之一,被錄入《中國戲曲大全》《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戲曲曲藝辭典》。著名漢劇大師陳伯華譽其為“漢劇之母”。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二黃劇種是漢劇的一個支派,流行于鄂西北地區,現僅存于湖北省竹溪縣。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傅瑾先生在《有多少瀕危劇種亟待救援》中,考證出38種瀕危劇種,其中就包括竹溪的山二黃。山二黃劇種獨特,規制完善,歷史悠久,全國唯竹溪獨有。
竹溪是一個傳統的移民縣,清代乾、嘉年間,一批荊襄移民移居鄂西北,他們中的藝人將楚調與鄂西北方言、陜西漢劇及民間音樂結合起來,流變而形成一個鄂西北特有的皮黃劇種。山二黃與京劇淵源頗深。都是以西皮、二黃為主,但行當有別,京劇分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而山二黃除這五大行當外,還有外、小、貼、老、雜五個角色,共十大行當。山二黃的表演注重唱工,唱腔講求字正腔圓、音純韻美。
近年來,竹溪山二黃不斷推陳出新,加強文藝創作,保護傳承山二黃藝術。創作演出的《娘子縣官》、《夜半鑼響》、《貴客臨門》、《村官拜師》等劇目均在省、市級獲多項大獎。大型山二黃古裝悲喜劇《爹爹你掛墻頭》獲得第二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最高獎優秀演出獎。大型山二黃現代戲《山茶花》被列為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展演劇目。慶祝建黨100周年原創大戲《青春何恐》,講述英烈故事,傳承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觀眾好評如潮。
山二黃是竹溪人民在漫長的生活、生產過程中共同創造、積累和發展的文化瑰寶。它直接、生動地反映了竹溪人民的情感、理想和愿望,體現著竹溪人精神、性格和價值觀,是承傳竹溪優良傳統的血脈所在,在幾百年繁衍流播中,它若春風搖漾,如巨波浩蕩,無美不臻,歷世彌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