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在堅守承諾中閃光
——記十堰市第三屆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馬盈安
馬盈安是竹溪縣民政局光榮院副院長。23年悉心照顧戰友周奇林烈士母親的感人事跡在竹溪傳為美談,多次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民政工作先進個人”和“敬業奉獻標兵”等榮譽稱號,成為全縣民政系統學習的先進典范;2008年3月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集中教育活動的先進典型在全縣推廣,巡回報告先進事跡;2009年被推薦為全縣“十大杰出青年”之一,當年還受到中央軍委表揚并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們接見;2010年又受到湖北省委表揚被省領導接見。在今年全市第三屆道德模范表彰大會上被授予道德模范提名獎。
二十多年前,馬盈安和周奇林是戰友,在保家衛國的革命事業中親如兄弟。一次捕俘行動中,周奇林意外犧牲,馬盈安悲痛欲絕,延續真情,毅然放棄上軍校機會,二十多年來,自愿挑起照顧周奇林家人的重擔,堅守著沒有約定的諾言,經過戰火的洗禮,對革命功臣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親情,他又把戰場中相濡以沫之情化為對光榮院老功臣們的全身心的服務而無怨無悔。
親如兄弟的戰友情
1981年10月,17歲的馬盈安從紅光村參軍入伍到河南,與水坪鎮黃龍村19歲的周奇林分在同一部隊。他在警衛連,周在偵察連。既是同鄉又是戰友,常在一塊兒玩,且常談到家鄉情況。“等以后退伍回家了,一定好好孝順母親。”馬經常聽到周奇林這樣說。三年的部隊生涯,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兄弟友情。
1984年,我國南方邊境老山、老陰山自衛反擊戰打響了。馬盈安所在的43軍129師要抽調一個連上前線,他和周奇林爭著擠上了南下的火車。老陰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縣楊萬鄉對面,植被茂密,山勢險峻,是1984年我國南方邊境自衛反擊戰主戰場之一。該地區雨量充沛,空氣異常潮濕,馬盈安嚴重的風濕病就是在那時患上的。馬盈安所在的連隊是偵察連,在一次行動中,馬盈安他們足足潛伏了18天,“要是在營地、貓耳洞睡上一覺,不知道有多舒服。”他至今仍感嘆偵察兵的艱苦。他們這支驍勇的連隊進入者陰山后,晝伏夜出,抓俘虜、搜集情報,出色的完成了各種偵察任務。周奇林還因為表現突出,被火線提升為副班長。
然而不幸總是來的那么突然。10月28日清晨,霧氣籠罩的815高地。周奇林所在的捕俘組由連長帶領,已悄悄潛伏到位,馬盈安所在的掩護組也將目光牢牢鎖定在敵方陣地上,稍有異常,他們將掩護捕俘組撤離。7:30分,兩個敵兵向捕俘組的潛伏點走來。當前面一個敵兵離周奇林一米左右時,周奇林一躍而起,將他撲倒在地,其他捕俘組成員也撲了過來,后一個敵兵見情況不妙,掉頭就往回跑。這時,敵人陣地也發現了捕俘組,頓時槍聲大作,敵人瘋狂地向周奇林和其他戰友掃射。此時,掩護組的槍聲也響了起來。捕俘組的連長見已經暴露,忙招呼其他人趕緊撤離。周奇林和另兩名戰友拖著俘虜向我方狂奔。在奔跑的途中,負隅頑抗的俘虜掙扎著拉燃了身上的手雷,連長還沒來得急喊“散開”手雷就爆炸了,而當時他們離敵人的陣地只有40米左右。硝煙還未散盡,馬盈安第一個沖下山,見周奇林渾身是血,仰面倒在地上,另兩名戰友也負了重傷,當即把周奇林背到背上往回撤,“我感覺到他的骨頭好像被震碎了,一使勁都能捏到一起,越跑越覺得背上的周奇林格外重,格外的涼”,馬盈安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感覺。背著周奇林跑了3里地,趕到接應地點時,渾身是血的馬盈安看著渾身冰涼的周奇林,再也控制不住,放聲痛哭……
連長為這次行動要給他請記二等功,他卻含著淚頂了一句:“我的戰友、我的兄弟都死了,拿獎章有什么用?”此后,每當偵察連接到任務,馬盈安都搶著去參加,一心想著給周奇林報仇。1985年正月,在一次襲擊捕俘戰斗中,他又一次榮立二等功。
師里給了連隊指標,讓他上軍校,但一想到周奇林在戰場上犧牲,其母親失去心頭肉后悲痛欲絕的樣子,他便放棄了上軍校,親朋好友都替他感到惋惜。1985年12月,他帶著一身傷痛、兩枚獎章和對周奇林的無限哀思,退伍回到了竹溪。而他的老鄉、戰友、兄弟--周奇林,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榮記一等功,長眠于我國西南邊陲的者陰山上。
堅守那沒有約定的承諾
退伍后的馬盈安一回到家,便急忙趕往周奇林家中。周奇林的母親秦明秀看到他,仿佛又見到她最疼愛的小兒子,死死抱著他放聲大哭,他也淚流滿面,看到幾乎哭暈過去的秦明秀,壓抑著悲痛說:“您別哭了,再這樣哭我可不敢來了,以后您就把我當成周奇林吧。”秦明秀看著他那真摯的目光,哭著說:“兒啊,你可回來了。媽想死你了。”
當天,馬盈安就留在周家,給老人講周奇林生前的故事,勸慰兩位老人直到深夜。
從此,他把自己當成秦明秀的親兒子,隔三差五來看望她。周爸爸喜歡喝當地產的苞谷酒,秦媽媽喜歡吃點甜食。馬盈安每次去看望二老,總要打上幾斤苞谷酒,買些點心。每年春節來臨,他都會提前把年貨送到周家。
在馬盈安精心照顧和無微不至地關懷下,兩位老人的心情也慢慢變得開朗多了。
1986年3月,他和女友第一次見面,當天,他便把女友帶到“媽”家里。看到清秀漂亮的準兒媳,秦明秀摸著她的臉說:“真是好姑娘,我兒真有福氣,找到了這么好的媳婦兒。”他的女友羞得滿臉通紅。1986年馬盈安結婚時,他和妻子買來禮物看望秦明秀。妻子嬌嗔地叫著“媽”,看著美麗可愛的新兒媳,秦明秀心里樂滋滋的。她笑著對馬盈安說:“娶了這么好的妻子,以后可要好好待她,可別有了媳婦忘了娘,要經常帶媳婦回來看看。”
這以后,逢年過節、老人生日,馬盈安從不錯過,總要帶上妻子,約幾個戰友給老人熱鬧一下。秦明秀患有冠心病,他和妻子隔三差五地前來看望、照料她。
1991年,73歲的周爸爸因病去世。接連的喪子喪夫之痛,讓秦媽媽哭斷肝腸。為此,馬盈安往周家跑得更勤了,經常開導老人,幫助她逐漸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1999年,馬盈安從縣福利院調到縣光榮院任副院長,這里離秦媽媽的家不到兩公里,馬盈安上門看望就更頻繁了。
秦明秀患有冠心病,馬盈安和妻子隔三差五地前來看望照料她。2005年秋季,秦媽媽在家不慎把腿摔骨折了,在外辦事的馬盈安火速趕回,把老人送到醫院,并抱上扶下,床前床后照顧了一個多星期。
2007年7月,79歲的秦明秀因病去世。老人去世的當晚,馬盈安和妻子在老人的遺體旁整整守了一夜,直到把老人的遺體送上山。周奇林的哥哥周奇成說:“馬盈安對待我父母親就象是親生兒子。”周奇成現在常說,雖然兩老不在了,但馬盈安又千方百計地幫助他家發家致富,不僅經常上門給他提供科技致富信息,還隔三差五給予接濟他家,真不知怎么感謝馬盈安。馬盈安則笑著說:“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無怨無悔為老功臣們服務
1999年,馬盈安從縣福利院調到縣光榮院工作,面對老烈屬、殘疾軍人、復員軍人,這些為祖國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犧牲和貢獻的“老功臣”,經過戰火洗禮的他,對老功臣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親情,他把這種親情轉化為對“老功臣”的全身心的服務,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無微不至的照顧,讓老功臣們幸福地安度晚年。
2002年正月初十,烈屬黎時榮突發疾病,凌晨兩點多鐘,護理人員電話打到馬盈安家里,聽到老人病重的消息后,他立即披衣起床,騎上摩托車就往光榮院趕,一路上刺骨的寒風吹的他那雙風濕的腿瑟瑟發抖,開始是鉆心的痛,后來就麻木了,連踩剎車都不行,冒險趕到光榮院,奔到老人床前背起老人就下樓,腿有些不聽使喚,下樓時一下跪在了地上,幸虧同事們扶住,他咬緊牙關撐著硬是堅持把老人送到醫院。老人的病好了,可他腿上卻添了幾塊新傷。妻子見他經常拖著帶病的身體拼命干,心疼地說:“你也是對國家有功的人,腿疼的那么厲害,為什么不給領導反映,請領導照顧一下呢?”他卻說:“比起犧牲的戰友,我是非常幸福的,他們連生命都舍得,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呢?”
2004年1月,64歲的桂德崇老人突患急性腦血管及心血管病,生命垂危。得知消息,當時正請病假在家休息的馬盈安即趕到院里和院長一起把老人送到醫院,四天四夜的搶救,他守護在ICU病房,日夜沒有合眼地盯著老人的每一點細微表情和變化,這也讓他的風濕腿越發疼痛和嚴重,時間久了幾乎不能站直行走,院長和同事勸他回家休息,而他卻說:院里還有那多老人需要照顧,工作那么忙,你們就不要操心這里,我一定把老人照顧好,老人沒好我也不會走。在他的細心照顧下老人脫離了危險,之后的一個多月他一直守在老人的病床前,喂水、喂飯,端屎、端尿,為老人擦洗身子,快過春節了,老人沒有留下一點兒后遺癥康復出院了,他卻瘦了一大圈,但卻開心地像個孩子,激動地說:“這辛苦也是值得的。”
馬盈安自調到光榮院后,接收老人入院,為老人端水、送飯、送生病的老人到醫院治療等“日常工作”都見得到他的身影。后領導安排他分管光榮院的福利生產工作,便起早貪黑,既是管理員,又是生產員。2000年,光榮院為解決供養經費不足的問題,新上了型煤生產加工項目,為了節省開支,管理干部齊上陣。他白天進城送煤球,晚上忍著嚴重的風濕病疼痛(夏天要穿秋褲,上樓都很困難)與大家一起加班加點做煤球,當年實現純收入4萬多元,極大地改善了院民生活。雖然他自己也是一身的病痛,但為了讓老功臣們生活得更好,種糧、種菜、養雞、養豬,不管輕活重活,都搶在前面帶頭干。親戚朋友笑著說他:“你是啥國家干部,簡直跟農民一樣,凈干些挑大糞挖地的活。”他侄子說他是泥腿子干部,他卻說:“看著這些老功臣晚年生活的幸福,我這些付出很值!”
“為‘功臣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一種光榮,也是一種責任。”馬盈安說。幾十年來,他就是這樣,視老人為親人,視功臣為長輩,扎扎實實工作,用真情和汗水義無反顧、無怨無悔為老功臣們服務,為烈屬們盡孝,其美德在堅守承諾中熠熠閃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