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縣人民醫院院長助理、普外科主任甘立群
記者余俊麗
17個工作年頭、5000余臺手術、開展全縣第1例脾臟修補術、數年來無1起醫療事故……在這一組單調的數字背后,折射出一位普通醫務工作者的奮斗歷程。出生于1969年的甘立群,畢業于鄖陽醫學院,1992年到縣人民醫院工作,現為縣人民醫院院長助理、普外科主任。自參加工作以來,他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無私的愛心贏得了患者、同事的敬重和贊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詮釋了一名新時期醫務工作者的高尚品質,譜寫了一曲無影燈下“白衣戰士”無悔的奉獻之歌。
精剖細琢,引領微創技術新時代
普外科是以手術為主要方法治療肝膽、胰腺、胃腸、肛腸、乳房等腫瘤及外傷等其它疾病的臨床學科,是外科系統最大的??啤T缭谇皫啄?,一提起普外科,一般人自然聯想到開膛破肚、刀光血影的恐怖場景。而在發達地區,普外科早已利用先進的醫學設備和技術,以電子鏡像代替肉眼直視,以細長器械代替手術刀,以最小的切口路徑和最少的組織損傷,完成對患者體內病灶的觀察診斷和治療。具有創口小、出血少、術后疼痛輕、恢復快、疤痕細微或無疤痕等神奇的特點,被人們親切地譽為“鑰匙孔”技術。作為一名普外科醫生,甘立群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治病不能僅僅是單單治“病”,醫生更應以最大的努力減輕患者的病痛,降低治療疾病帶來的副損傷,實現人性化的治療。2005年,甘立群被醫院選送到市太和醫院進修學習腹腔鏡技術。他非常珍惜這次學習機會,潛心學習鉆研腹腔鏡技術,并很快掌握了手術的技巧要領,回院后順利地運用腹腔鏡技術為病人解除了病痛。
高樹靡陰,獨木不林。
作為科室負責人,甘立群認為,成功并不是建立在哪一個人的基礎上,而是需要通過團隊的力量取得不斷的成功。他善于發揮調動每名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做好人梯,搭好舞臺,營造一個良性競爭、團結向上的良好氛圍。對技術不保守、不封鎖,手把手傳授手術技巧。2005年以來,通過他的傳幫帶,普外科醫生人人能獨立手術,人人懂手術技巧要領,人人能成功操作腹腔鏡技術,醫院微創手術也由此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據統計,自2005年以來,該科已成功完成腹腔鏡手術200多臺,外科急救水平大幅度提升,患者死亡率、切口感染力逐年下降,使患者也感受到了微創手術的神奇與好處。
求變創新,敢于第一個吃螃蟹
有人將改革弄潮兒稱之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縣醫院,敢于突破舊的束縛,率先求變創新,“第一個吃螃蟹”的,就有甘立群。他認為,創新是醫學的基礎,只有創新,才能更多的治愈疑難病癥,才能更多的減輕患者的痛苦。為了使癌癥病人能更好地生存,他認為,手術是基礎,化療是輔助,延長病人生命質量是目的,于是在院內率先提出了“手術+化療”的治療方案。而在此之前,癌癥病人手術后繼續化療被認為是浪費患者錢財,多此一舉。但甘立群通過翻閱醫學資料和臨床經驗,發現癌癥病人手術后,繼續接受化療,可以極大地延長其術后的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城關鎮魏女士因患乳腺癌作切除手術后,繼續接受化療,術后6年隨訪,目前身體尚未發現異常,生活安好。
甘立群還善于從臨床實際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近幾年來,我縣胰腺炎發病率增高,且重癥胰腺炎死亡率高。甘立群一次在醫學雜志上看到靜脈肌注生長抑素可以延緩胰腺炎病情,縮短治療時間。他在大量查閱資料、學習借鑒三甲醫院的基礎上,大膽給胰腺炎病人使用生長抑素,給數名胰腺炎患者解除了病痛。2006年4月,新洲鄉木匠徐某在干活時被木板塌傷,肝脾裂口長達5厘米,送往醫院時已休克。采用原始方法,將破裂處切除,徐某就有可能發生術后感染,后果不堪設想。危難時刻,甘立群果斷地采用無張力修補技術,解剖、分離、縫合、打結,硬是一步一步、一針一針地將徐某從死亡線上給“拽”了回來。這是他首次應用脾臟修補術,也是全縣第一例脾臟修補術。
盡心凝力,撐起患者的生命綠蔭
精細解剖,仔細操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甘立群全身心地投入每一天的工作,投入每一臺手術,投入每一次診斷,把每一位患者都看作自己的朋友,也因此養成了其良好的職業習慣和醫德操守:
——每天上班,他總是提前到崗,自己先查看一遍病房,發現問題及時和管床醫生溝通;
——每逢他的休息日,他總是不放心病人,每次都堅持來醫院看看。
——他嚴格規定科室醫生,能不檢查的項目,決不給病人檢查;能用便宜的藥,就堅決不用昂貴的進口藥;
——在科室制定“夜查房”制度,堅持每晚七、八點左右管床醫生探視查房自己的病人。
——堅持清清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面對病人的“紅包”,他總是委婉拒絕,有些實在推脫不了的,就主動把錢交到病人住院預交款費用上。
——盡最大努力,盡可能地挽救每一個患者。由于長年在無影燈下為患者手術,他患上了嚴重的腰椎病,往往一臺手術下來后,疼得大汗淋漓。但他總是咬牙堅持,甚至有的時候一天要連做6臺手術。盡管如此,自身的病痛絲毫不影響他的手術質量,科室醫生贊稱他做手術像“彈鋼琴”,手術流程環環相扣,節奏流暢無比。
他常跟科室醫護人員講,有些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幾乎處于崩潰的邊緣,在和他們交流時,我們微笑多一點,把病情解釋得清楚一點,回答疑問時耐心一點,病人有什么困難力所能及的幫助一點,這些對醫生個人來說,只不過是多花點時間和精力,但對病人,挽回的可能就是希望、健康乃至生命。
掌聲與榮譽,猶如濃郁之醇酒,總需百般努力與長時醞釀之后方能展現。甘立群也因不凡業績先后任十堰市普外科協會常委、十堰市腫瘤協會常委、縣人民醫院院長助理、縣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全縣衛生戰線先進個人、優秀醫務工作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