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國
我們現在所說的禮,通常指禮儀。“禮儀”一詞出自《詩經》:“獻酬交錯,禮儀卒度。”《辭源》解釋為“禮儀,行禮之儀式。”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了如握手以示友好、跪拜表示敬意這些禮節動作,西周時期已形成《儀禮》、《周禮》、《禮記》等專著,史稱“禮經”,其中保存許多周代禮儀,漢代以后兩千多年中,一直是國家制定禮儀制度的基礎。
禮的最初含義是敬神,后來逐步演進、形成人際交往的習慣性行為規則。禮在中國古代用于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禮記》第一篇《曲禮篇》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可見禮儀所涉及范圍何其寬泛,古人何其重禮。禮不僅是一個人修養和品德素質的表現和成功的基礎,更是治國、維系社會之根本。我們每一個生活在各種人際關系中的社會人,如果都知禮守禮,懂得行禮,爭當“自卑而尊人”的謙謙君子,相互彬彬有禮,互敬互愛,就能造就一個高度文明和諧的現代人類,構建一個文懷遠人、和睦萬邦的太平盛世,每個人可以毫無戒備、輕松而愜意地生活,對其他人也可以有比較確定的預期,這就是“心安”。反過來,不明禮,行為無禮,人際交往粗魯,沖突到處發生,大大增加生活的物質和精神成本,進而把所有人置于危險境地。人與人之間的諸多矛盾、社會不安定、動亂暴恐等問題,都是因為無禮所致。
家庭作為熏陶教養、化育品行的最重要場所,在“克己復禮”漸成共識、普遍重視家規家訓的當下,必須把禮作為家庭教育的根本。
愛心不可泯。 “禮”跟“仁”是儒家的兩大核心價值,“仁”是指人內在的修養、內在的愛人之精神的培養。“禮”就是外在的表現。要用心涵養孩子愛心,引導孩子知行合一的踐行。
五倫不可失。五倫,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系。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系準則。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要注重培養既接續傳統禮教中具有普適性的價值觀念、又符合現代社會特色的文明禮儀,努力建立一種尊重上級、禮賢下士的上下級禮儀,一種孝敬長老、“禮待三歲童”的長幼禮儀,一種“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生禮儀,一種 “長兄比父、長嫂比母”的同胞禮儀,一種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夫妻禮儀和一種親如兄弟的朋友禮儀,等等。
“敬“字不可忘。《禮記》開篇頭一句話就是“毋不敬”。孟子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是禮的精神內核,禮就是為了讓人在具體場合中恰當地表現對人的敬意。
紳士風度不可缺。電影《泰坦尼克號》再現了這樣一個真實故事:在冰海沉船的時候,救生艇很少,不是所有人都能坐,但是大家都自發地排隊,結果有一個貴族紳士,一只腳已經踏上這艘救生艇,無意中回頭一看,他后面是一個婦女,抱著一個孩子,也不知道是貴族還是平民,他馬上把那只左腳收回來,對那個女士說,請,女士優先。能在這種性命攸關的時刻依然彬彬有禮,保持紳士風度,足見禮儀在他內心的積養有多厚重。
弘揚家規家訓,堅持以禮為本,定能涵養禮興人和氣候,蔚成文明和諧大觀。
作者單位:竹溪縣交通運輸局













